0112、科学无捷径

  看着眼前的铜管,李宪为工匠的执著精神而震撼,因为他们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了最好。
  但是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根本没有捷径可走。
  来到这个时空之后,李宪对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就是确定自己能够配出最科学的黑火药。
  正因为如此,他留给铜铁总监姜琦的图纸,其目的是想检验铸造枪管、炮管的可能性。
  现在结果出来了,李宪也只能屈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逆天而行是完全行不通的。
  人类兵器发展的固有历史,是先有炮,后有枪。也就是先有大家伙,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具的不断先进,最后才能做出小的、精细化的东西。
  先有大座钟,后有小手表;先有大火炮,后有步手枪。先有打火机,然后才出现火柴。
  这是人类技术的发展规律,李宪两世为人,现在终于明白“人力有时穷”是什么意思。
  后世的枪管炮管,是车床用钢锭车出来的,而不是浇铸出来的。
  这年月没有车床和铣床,只能现场浇铸,精细化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比如说李宪看见一根最细的铜管:内孔直径三厘米左右,但是壁厚也有三厘米,所以一米长的铜管就非常重。
  这根铜管采用内芯和外筒组成“套模”浇铸出来的,也是李宪离开飞狐县之前,协助冶炼场完善制模的成果。
  李宪明白脚踏缝纫机的“曲轴”工作原理,也能够想办法锻造出全钢钻花,但那只能把铜管的内孔扩大,却不能缩小。
  按照后世的分级,内孔直径超过两厘米就属于机关炮,而不是枪。况且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厘米的口径,那就是火炮了。
  “浪费数年时间弄出一根合格的枪管,只能说明可以做到,但是对于大规模军队来说毫无意义。先发明工具,然后才能发明实用物品,这个规律就是铁律,老子也没有能力打破。而且做大家伙比做小东西简单,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李宪脑海里像开锅一样高速运转,结果发现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似乎每一件都迫在眉睫。
  他知道自己的各种资源有限,尤其是技术型人力资源有限。如果不能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没有一个周密计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最后必定一事无成。
  看见李宪盯着铜管发呆,女兵连副连长梁艳有些担心:“公子,你怎么啦?”
  “就是想到一些事情,其它的没什么。”李宪从沉思中清醒过来:“麻烦你到隔壁把陈老幺给我叫来。”
  好高骛远毫无用处,李宪还是决定贯彻自己的初衷,按部就班搞定人工做蜂窝煤的工具,然后把制作小火炉的技术工艺传授下去,让战士们行军打仗过程中能吃上热饭才是第一个大问题。
  “这半年来,绣春刀锻造了多少把?城防弩床做了多少?”
  陈老幺少年老成,十几岁就像饱经风霜的中年人:“绣春刀工艺复杂,成品率很低。经过一百多铁匠半年赶工,目前打造两千六百多把。木匠人手足够,但是弓匠严重不足,一共完成了四百八十张新式弩床。”
  “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和县城、白云山庄已经调走一百七十张,还剩三百来张。目前是应急使用,铜制弩箭每张配了一百支,可以发射十次。当初不知道公子会有如此之大的规模,看来还需要出去找人才行。”
  李宪突然想起一个设计到未来计划的大问题:“陈老幺,从今天开始,铜制弩箭全部停下,库存的弩箭也不要发出去。今后一律铸造生铁弩箭,不能再耗费大量的铜!”
  陈老幺皱了皱眉头:“公子,请恕我直言,生铁弩箭可是容易折断啊。”
  “没事。”李宪突然拿定了主意:“我有另外的想法,弩床今后只能作为侧翼防御工具,给敌人致命杀伤另外有大威力兵器代替。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铜,现在不能轻易浪费。”
  陈老幺点点头:“既然如此,公子,你应该派出一批人到各市镇和民间,高价收购劣质铜镜、铜壶,这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铜库存。”
  “这个主意不错,我马上让邹吉的飞狐镖局着手办理。”李宪从身上摸出四张纸来:“你亲自动手,按照这张图纸给我弄出两件样品。要求:这两个圆筒尺寸不能走样,里面的十二根铁钎必须是直的。不要很精致,但动作要快。”
  陈老幺接过图纸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这是什么东西?既不像兵器,也不像农具,公子用来作甚?”
  其实,李宪的这四张图包括一把制作蜂窝煤的工具,另外还有小煤炉的内外胆和顶盖。
  “现在还说不好,等你弄出来了我要进行试验。如果成功了,嘿嘿,你就会觉得是个好东西。另外,你想办法让木匠给我弄一把横路锯、一把直路锯、一把斧头、一把锛子、一把圆凿、一把刨子。这是我自己用的,别整那些废品给我。”
  工匠都想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加上李宪似乎想改行当木匠,陈老幺虽然不知道有何用途,但还是充满好奇转身离去。
  李宪似乎胸有成竹:“三郎,命令护旗连四排的兄弟带上斧头和锯子上山,给我砍两根直径两尺,树干笔直的大榆树回来。告诉他们,别把树干给老子弄裂了,否则就加罚十根。”
  给手下的人都安排了事情,李宪自己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画图,大量的结构图纸。
  等到李宪画出第一幅结构图,准备标注各种尺寸的时候,顿时傻眼了。
  “1、2、3”这些阿拉伯数字,华夏大地上还没出现。“m、cm、mm”这些单位符号,自然就更没有出现。
  要想批量生产一件东西,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尺寸。要想掌握标准尺寸,就必须有一套标准检测工具。要想有一个标准检测工具,那就必须有一套标准量具。
  李宪画出的第一张结构图,实际上就是后世炮弹的示意图,只不过把安装弹头的部位延长到一米二。
  他这并不是要做炮弹,而是要制作一个模具,准备浇铸炮身。这根炮身分为前端炮管、末端弹仓两部分。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侦察兵,李宪对于各种炮弹再熟悉不过,画几张图纸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标注尺寸,而且今后能够按照统一尺寸生产出标准件。
  这年月可没有流水线生产,全部都是单个人完成整件加工。如何才能控制误差,李宪一瞬间进入石化状态。
  “老祖宗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出来的,各种东西完全是凭空想象,当然极端困难。可是老子来自二十一世纪,利用一千年的优势发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门火炮,肯定要比固有历史先进才行。”
  李宪很清楚,人类历史上第一门实战火炮,元末明初才会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发明炮弹,所以都是前装火药和球形弹丸。
  因为密封性不好,点火发射之前,还要用黏土封住炮口才行。这样一来,每一次开火之后,就一定要清理炮管,否则就不能打出第二炮。
  这样一来一去,一分钟能不能打出两发炮弹,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战斗过程中,刚开始的火炮都只有开火一次的机会,敌人的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只能说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火炮发明数百年之后,大明朝竟然被满清鞑子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至于到了腐朽的满清,火炮铸造技术不进反退,从而把华夏民族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屈辱深渊。
  李宪具有先知先觉的神通,当然不可能走老祖宗失败的道路。他既然决定发明第一门火炮,那就必须是具有实战威力的真正的火炮。
  虽然没有发射药,也没有击发装置,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障碍,点火发射也完全能够实现大威力的连续发射。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李宪认为自己就白穿越一回。
  不管李宪有多么美妙的“伟大构想”,铸造火炮肯定需要别人来做,控制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拿出标准度量衡。
  “老子的火炮铸造精度,最起码也要达到毫米级。不然的话,今后就没有办法批量生产炮弹。不能使用批量炮弹发射,笨重的火炮还是废物。”
  想想就泄气,李宪把已经画出来的图纸揉成一团扔到地上。
  “老子只能从零开始!”李宪嘟囔一声,又开始埋头画图。
  这一次非常简单,因为他就画了一个细长细长的长方形——这是李宪“发明”的厘米尺,总长度就是标准的一米。一共一百厘米,每一厘米分割成十毫米。
  画图并不难的,铸造一把铜尺,并且刻上刻度也不困难。
  可是李宪把图画出来了,又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如何才能确定一毫米究竟是多长?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宋朝的长度单位,最大的是丈,一丈等于十尺,总长312厘米,每一尺等于31.2厘米。一米等于三尺,合计93.6厘米,这比后世的标准短很多,中间相差6.4厘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了。
  一米相差6.4厘米,这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一个可以让神仙丧命的误差。
  为了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李宪决定另起炉灶,彻底推翻宋朝的长度单位。
  要想推翻一套旧体系,首先就必须彻底搞清楚旧体系的内涵,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但是李宪很清楚,这个年代的度量衡之间也存在极大误差,所以他只能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在比对中求取平均值,这是最接近真理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宪冲外面叫道:“梁艳,你马上到匠做营去一趟,让陈老幺把他们使用的营造尺收集三套,赶紧给我送过来,有急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