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也有大胆些的,提出可以趁徐州和元鉴兵马交战时从从侧翼突击,和彭城兵马一起内外夹击,给元鉴重创。
  结果这想法一提出来,陈庆之和成景俊就一起反对道:“不可!我们率领的军队的多是步卒,而且数量不到五万,如何去突击元鉴的骑兵队伍?”
  人跑的再快,也跑不过马,到时候侧翼突击不成反被包围,什么战术都成了笑话。
  那提出这想法的武将说的倒也不是无稽之谈,如果彭城大军能拖住元鉴的话,以步卒突击侧翼大有可为,可他们对元法僧的能力皆不信任,谁敢打包票元法僧能拖住元鉴的主力?
  连元景仲自己都不敢说这话。
  那将领大概是觉得自己被这么反驳了有些打脸,不太服气地说:“谁说我们都是步卒?陈将军领着的白袍军不就是骑兵吗?”
  他说归说,但所有人都没当一回事,因为人人都知道这白袍军是皇帝派来保护儿子的,而且只有近千人,在这种大战中连个水花都激不起来。
  他们都在商议着稳扎稳打的策略,却没人预测到了萧综的野心,在诸位将领各抒己见了约一个时辰之后,一直静静听着的萧综看着面前的地形图,抬起眼问:
  “就没办法大获全胜吗?”
  一时间,讨论声停止了。
  这位正在步入梁国政治舞台、并且以一种惊人速度崛起的豫章王,像是谈论着明天天气好不好那样的语气说着:
  “你们都在讨论怎么把元法僧接出来,却没人考虑元法僧献城后,如何守住徐州的问题。如果不能大败元鉴的军队,即便我接管了彭城又能如何?元法僧能守几个月,本王能守几天?”
  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嘴巴也毒得厉害。
  只听见萧综嗤笑了一声,讥诮地说:“是啊,你们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左右接管彭城的是本王,这问题有本王的封国属臣来考虑;至于诸位将军嘛……”
  他扫视了在场的将军们一眼,与其目光相触者,无不忐忑地移开目光,唯有陈庆之、马文才与成景俊三人坦然看着。
  陈庆之和马文才坦然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保护萧综的,萧综在哪儿他们就得在哪儿,至于成景俊,他看谁都这么坦然。
  “你们想的也不错,以父皇对我的重视,怕是我接下彭城没多久就要催我回南兖州去赴任的,这镇将也不知道会落到谁身上……”
  厉害的话说过了,萧综的手指敲了敲那张地形图,仗着皇帝对他的宠爱开始画大饼,“不过,既然我是五州军事都督,到时候这徐州收归梁国,徐州诸郡的镇将大约是要靠我向父皇举荐的,听闻几位将军有些在任上七八年都没动过一动,不知有没有想过换个地方?”
  这句话一说,诸将皆有些恍然,继而眼中已经有了狂热。
  他们虽都是从周边诸州调来协助萧综收复徐州的将军,但并不是每个都是高品级的将领,徐州附近都是边境重镇、厉害的将领都得守城,派出来的不是成景俊这样年轻的将领,就是那种有经验却没出身再难进一步的将领。
  他们都知道这趟陪着萧综来收徐州是来“镀金”的,自然也都想过再上一层楼。
  就连成景俊这样没什么野心的年轻人,在听到萧综一句轻描淡写地:“成将军,你难道不想继承你父亲的衣钵,继续镇守淮阳吗?我可听说你这次来徐州,将你那仇人的骨灰都带来了”后,眼神都变了。
  成景俊杀了姓常的仇人后不算,还将他挫骨扬灰,他保存着仇人的骨灰,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攻克魏国,将仇人的骨灰在父兄家人的坟前祭奠,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被萧综如此允诺,成景俊霎时间便从气质内敛温和的年轻人陡然一变,好似宝刀将出鞘、利剑欲饮血,浑身上下都有着凛然的锐气。
  也是这一刻,帐中诸人才明白为何他年纪轻轻,却能越过豫州那么多有名望的将领、被派到萧综身边来。
  可惜萧综只是应许下好处,却并未有打仗的才能,但他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是梁国的王爷、都督五州军事的大都督,只要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能人为他出谋划策。
  果不其然,就在众人士气陡然一变、恨不得磨刀霍霍,开始思量着如何将平稳的“接应”变成“重创元鉴兵马”后,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闷的思考。
  “其实,在了解了元鉴的性格和带兵风格后,也不是不可以赢。”
  一直老成持重旁听计策的陈庆之,突然开了口。
  “陈将军有何高见?”
  胡龙牙等人皱着眉,不太相信陈庆之能说出什么可用的计策。毕竟这位陈将军之前只是皇帝的主簿、朝中的御史,根本没领过军。
  “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陈庆之说出“孙子”中的一段话,眼神中有着跃跃欲试的光彩。
  “听闻元鉴以善用骑兵闻名,自以为自己的骑兵天下第一,若在攻城时发现一支梁国骑兵前来救援,诸位觉得会如何?”
  营中几位将军还估计着陈庆之的脸面,只犹豫着回答:“应当觉得都是些,土鸡瓦狗一般的花架子?”
  这也是世人对梁国骑兵一贯的看法。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这样……”
  他压低了声音,将自己的盘算小声说出,又说:“再这样……然后……”
  在帐中将领争执不休时,陈庆之看似漠不关心,其实已经将他们所说的话全部挺了进去,而后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再拼合成自己需要的情报。
  他虽没有打过仗,在“手谈”上却是当世第一等的国手,心智计算能力无处所右,对于统筹规划更是得心应手。
  原本最初只是一个不成型的想法,但在他叙述时就像是一点点添上了骨肉一般丰满起来,在何时出击、何时后退、何时策应、何时发动,越发变得完满。
  在场的都是宿将,哪怕年纪最小的成景俊如今也在军中历练了十年了,听到陈庆之的计谋时眼中却均是异彩连连,他们比陈庆之要更有经验,于是陈庆之那些计划中不足之处也被诸人指出、弥补,于是那添了骨肉的又加上了血脉、披上了皮毛,最终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状。
  萧综原本还是带着兴味听着,而后突然正坐起来,身体也越来越靠前,几乎是在洗耳恭听了。
  随着陈庆之一边分析军情、一边在纸上涂涂画画,诸位将领的脸上也都露出了野心勃勃的笑容。
  唯有成景俊还保持着冷静,面色如常地连问了几个问题。
  “这计策虽好,但有几个问题。其一,陈将军领着的骑兵,本领能否配得上这样的妙计;”
  “其二,殿下的安危比吾等的性命还要重要,殿下的声誉亦然,一旦情况有变,整个军心都会哗动,所以,决不能有任何殿下被俘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哪怕是假的也不行……”
  他看向陈庆之。
  “这计策势必是要用替身的,在座的诸位将军,我年岁与殿下倒是相近,可我昔日与元鉴作战,他认识我的面目和战马,我无法替殿下涉险。”
  “你这计策的关键,全在这位替身。此人需要年轻与殿下相仿、骑术了得、武艺高强,还要有在乱军中安然脱身的本事。”
  成景俊给同僚们泼冷水。
  “时间仓促,我们怕是难以找到这样的人。”
  逃跑嘛,速度就需要快,在乱军之中逃脱,就不光是快了,机变、武艺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有取舍之心。
  成景俊的话说完,营中诸将便一阵默然,有些露出为难之色,有些甚至在考虑自己的亲兵里是否有这样的可用之人。
  唯有萧综听完成景俊的话,非但没有露出难色,反倒哈哈大笑。
  “我道是什么难事,让成将军如此担忧,原来是担心这个。”
  他的笑,得意又狡黠,仿佛诸人的担忧不过是杞人忧天。
  “陈将军既然能提出这样的计谋,必然是有万无一失的人选,否则以他的性格,又怎么会提出没有把握的计划,图让人空欢喜?”
  陈庆之也跟着笑了。
  “是,正因为我们白袍军中有这样的人,我方才能提出这样大胆的计划。”
  他走出帐门,当着帐中诸将的面,对门口把守的士卒说:
  “去请我白袍军的马参军来。”
  第391章 枕戈待旦
  萧综等人在淮阳郡不过休整了两日, 就得到了彭城被围的消息。
  即便知道彭城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元法僧的儿子元景仲还是忧心不已,但他又不好在明面上催促, 只能每日吩咐亲卫给他们送去战报,希望他们能早点找到出战的时机。
  直到第四天,萧综带来的梁国大军终于开拔,浩浩荡荡地向彭城开去。
  陈庆之率领的白袍骑因为是骑兵,所以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 他们军容齐整又声势浩大,远远地看去特别显眼, 使得这支原本是由四五支军队汇合起来的临时队伍看起来变得雄壮了许多。
  但对于元鉴这样的宿将来说,这支梁军打头的骑兵队伍, 嫩得就跟雏鸡一样。
  元鉴带来的王师已经团团围住了彭城,他性子急躁,一到彭城就组织了两次攻城, 但均未得手,反到折损了不少人手。
  因为没有成功攻下彭城,士气有所低落, 再加上有情报说元法僧投靠了梁国,元鉴也不得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开始扎营休整,等候时机, 以免让梁国作收渔翁之利。
  今日便是因为留在营中无聊, 元鉴才会带着麾下的亲卫营人马登上彭城南面的高地, 寻找梁**队的踪影。
  没想到果然发现了梁国前来支援的大军。
  “那废物果然是投靠了梁国。”
  元鉴冷哼了一声,再定睛一看,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我是不是看错了,梁国也有骑兵了?”
  梁国自然是有骑兵的,但那种骑兵说起来与其是“骑兵”,不如说是“骑上马打仗的步卒”,每到战时一击即溃,最多做做斥候之类的活儿,从来不被魏国人放在眼里。
  而元法僧更是出了名的贪功又懦弱,虽是宗室,可在元鉴这样的嫡系血脉眼中,元法僧不过是流着拓跋远支血脉的杂碎,如今元法僧以宗室之身贸然称帝,又投了梁,心里对他更是说不出的轻蔑。
  两种轻蔑之心糅杂在一起,让元鉴对这支队伍越发看不起,当斥候告知梁国的骑兵速度大大快于后面的步卒、却不屑等待,两军之间有极大的空隙后,那种不屑之情更是到了极点。
  “梁国就是好做面子,既然多是步卒,骑兵便应该保卫中军侧翼,哪里有打头的道理,连行军之法都不懂,这率军的将领怕也是个草包。”
  元鉴眯着眼,心里突然升起一个想法。
  “让斥候再去打探,看是哪支兵马到了。”
  没有一会儿,斥候又来回报,说是领头的旗帜打出来的是“萧”字,而且持有王国的使节。
  这消息一出,莫说元鉴心动了,就连元鉴麾下的亲卫部将们都躁动起来。
  “姓萧,还持节,难道是梁国那皇帝的哪个儿子到了?”
  “难怪这行军行的不成章法,原来领兵的是个毛头小子!”
  萧衍的几个子嗣年纪都不大,太子也不过二十出头,元鉴自己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自然知道刚领军的新将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出头,顿时大喜过望。
  难怪这骑兵走在前头,后面的步卒却不敢有怨言,只能拼了命的跟上;
  难怪这支骑兵兵强马壮,既然是皇帝派来保护儿子的,当然要用最好的。
  “传令,吹起号角,随我冲锋。”
  原本看起来的奇怪,也都有了合理的答案,元鉴眼中炽热无比,誓要让那梁国的王子痛哭流涕。
  “让他们看看什么才叫骑兵!”
  元鉴的亲卫营只有六百人,即使临时调来了附近的三个百人营,也不到千人。
  然而这千人都是跟随元鉴多年的百战之士,而元鉴的领兵能力,在魏国也算得上首屈一指。
  何况他的目的不是击溃敌人,而是为了振奋士气。底下的几万大军看起来人多,但骑兵走的快、步卒走的慢,两者之间已经脱节,况且骑兵速度快,他们即使不能得手,也绝不会陷入包围之中。
  由于军师的劝谏,元鉴也没有亲自领军。虽然说可能性不大,但他们也担心是这支梁军故意设伏引诱元鉴出击,所以元鉴只要坐镇后方即可,其余的事情,交由部将来完成也不难。
  “孩儿们,让那些梁国人看看什么叫骑兵!”
  元鉴骑在马上,拔出了他的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