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曾元节似乎是没听到般,已经跨步出了课堂,往外走去。他身旁的七八个学子也跟了出去。
灰衣学子看着曾元节的背影嘲讽地笑了,对着身旁的一个青衣学子道:“吴兄,看来曾兄是无话可说了!”
这段时日,这些学子间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曾元节为首,支持今上;另一派则是当日去过沧海林为宋彦维等人请命的学子们,他们对今上多有质疑。
话语间,十来个学子自发地聚集了过来,纷纷点头。
另一个靛衣学子冷哼着接口道:“哼,他还能说什么,听说他那日在延光茶楼就差把今上夸成千古一帝了,害得宋兄、王兄、史兄和方兄被孟知府关到现在,他倒好,一副‘事不关己’的做派。”
“依我看,孟知府至多也不过是一杆枪罢了。”灰衣学子沉声又道,一双黑眸幽深复杂,“我之前就觉得奇怪,孟知府一直对我们松风书院的学子颇为礼遇,他在姑苏为官三年,也不是那等昏庸无能之辈,这一次不惜触犯众怒,得罪松风书院,恐怕‘别有内情’。”
听他说得意味深长,其他的学子们也是若有所思。
那青衣学子迟疑地抬手以食指往上指了指,说道:“马兄,你的意思是孟知府的背后,其实是那一位在‘指使’?”
其他人的心里其实隐约也有这个想法,面面相觑,皆是微微点头。
是了。
他们都想起了当日在沧海林大门口的一幕幕,彼时他们联名上书要求觐见皇帝,可是来的人确实是三皇子慕祐景,而且三皇子还咄咄逼人,口口声声地要夺他们的功名,除他们的学籍,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现在细细想来,三皇子敢如此对待他们这些天子门生,自是因为有恃无恐,除了皇帝,还有谁能让三皇子这般肆无忌惮。
想着,众人的表情都变得凝重了起来,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官家这是做贼心虚了吧!所以才让孟知府一直关着宋兄他们不肯放人。”
话落之后,屋子里寂静无声,众人皆是心有同感,空气沉甸甸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那靛衣学子忽然再次开口道:“你们可听说过中州举子丁文昌的事?”
其他学子们面面相看,多是一头雾水,唯有那灰衣学子意有所动地挑了挑眉梢,“你说的该不会是三年前枉死在京城的那个丁文昌吧?”
靛衣学子点头应了一声,而其他人愈发不解。
靛衣学子理了理思绪,说起了三年前的这桩旧事:“我还是偶然听我从京城来的表哥提起过这件事。三年前,春闱在即,各地学子远赴京城赶考,那中州举子丁文昌不过是数千名举子中一人,却因为相貌俊秀,被当朝的长庆长公主看中。长庆长公主仗着是皇帝的同胞姐姐,无法无天,派人劫走了丁文昌,囚为禁脔,丁文昌不堪其辱,自尽身亡。”
这事听得其他几人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天子脚下竟然能发生这么荒谬离奇的事。
靛衣学子还在接着说道:“丁文昌死后,他在京城遇到的几个至交好友宿州才子罗其昉等还想为他伸冤,请官家惩治长庆长公主,结果罗其昉却被长庆那毒妇断了手,从此与科举无缘。”
罗其昉的结局几乎等于是验证了三皇子的那番威胁,他们要是再闹,三皇子就可以让他们跌落泥潭,让他们从此一蹶不振。
青衣学子的嘴唇动了动,眸底惊疑不定,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道:“难道官家就任由长庆长公主胡来?!有道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说到,最后一句时,他的声音已经变得微弱,底气不足。
“哼!官官相护。”还是那灰衣学子接着往下说,“当年大理寺也审理了此案,把罪名全都推到了原庆元伯杨羲和公主府的一个奴才身上,把长庆长公主撇得一干二净!若非是官家暗中‘庇护’,大理寺又怎么会如此草草结案!可怜那罗其昉本是状元之才,却被一个淫荡的毒妇毁了前程!”
那几个学子越听越是激愤,额角青筋凸起,一个个感同身受。
谁又能保证将来丁文昌的悲剧不会在其他举子身上重演?!
十年寒窗苦读没能金榜题名,却被一个毒妇羞辱至死,死得不明不白,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大盛天子竟然纵容包庇他那个恶毒淫荡的皇姐为祸!
这一刻,这些年轻的学子们都对皇帝失望至极,心口像是有寒风呼啸而过。
屋子里又静了下来,鸦雀无声。
忽然有人清了清嗓子,又道:“听说,官家最近病了……”
他话还未说完,已经被另一人冷冷地打断了:“我看他这是心虚吧!无颜面对天下!”
不管是不是心虚,皇帝这一病,一直昏迷了三天才苏醒过来。
当他掀开沉重的眼皮时,已经是腊月十六日了。
皇帝浑身无力,眼神恍惚地看着上方青色的床帐,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他梦到年少时先帝对他赞赏有加,亲自教他下棋读书,说他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
他梦到先帝驾崩后,杨羲跑来又是表忠心,又是撺掇自己;
他梦到皇兄登基时的情景,群臣拜服,他不服气,他觉得可以做得比皇兄更好;
他梦到他终于在耿海、杨羲、魏永信等人的支持下,决定反了。
三年,他足足准备了三年,这才选择在那一年的九月初九,挥兵逼宫……
那天,乾清宫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皇兄在举剑自刎前对他说:“慕建铭,你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彼时,他只觉可笑。
“慕建铭,你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这最后的一幕在他梦中反复上演,当皇兄第三次说出这句话时,他骤然惊醒了,鼻尖似乎还萦绕着鲜血的味道,似乎能感受到脸上喷溅着皇兄的血。
他想抬手去擦,却感觉浑身乏力,连手也抬不起来。
龙榻边服侍的內侍立刻就注意到皇帝醒了,扯着嗓门叫了起来:“皇上醒了!皇上醒了!”
“皇上,您都昏迷三天了,把奴才吓坏了。”
內侍注意到皇帝的手指在动,以为他是要擦汗,连忙拿着帕子替皇帝拭去了额角和脖颈的汗液。
皇帝眉梢微动,他只感觉自己做了一场漫长的梦,却没想到自己已经昏迷了整整三天。
屋子里那些待命的太医一听皇帝醒了,全部如潮水般围了过来,先给皇帝请了安,忙忙碌碌地给他搭脉,又给他再次施了针,最后开了药方。
一群太医诚惶诚恐地围在榻边,屋子里也不知道点了多少个炭盆,皇帝只觉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心中有几分烦闷,仿佛他病入膏肓了般。
他还不到三十五岁呢!
皇帝吃力地挥了挥手,把那些太医都打发了,然后艰难地说道:“给……给朕宣程训离。”
“是,皇上。”中年內侍立即作揖领命。
太医们皱了皱眉,面面相看。皇帝正值壮年,只是贪恋酒色,多少有伤龙体,这次病来得急,既然醒了,那是没什么大碍,却也不能轻怠,应该好好调养,暂时别理会那些繁杂琐事。
想归想,谁也不敢对皇帝的命令置喙什么,再说,这些太医也都知道最近城里的那些疯言疯语,这个时候,皇帝的心情肯定不会好,谁也不会傻得往枪头上撞,也免得被皇帝迁怒。
既然皇帝有事与锦衣卫指挥使密谈,几个太医就暂时退了出去,正好与程训离交错而过,程训离本就在外间候命,因此內侍一传唤,他就进来了。
“参见皇上。”程训离恭敬地给病榻上的皇帝行了礼。
原本拥挤的寝室中,只剩下了皇帝、程训离和两个內侍,一下子变得空旷了不少。
內侍把皇帝扶坐了起来,又在背后给他塞了一个大大的迎枕,跟着就垂首站在一边,目不斜视。
皇帝深吸了两口气,才干声问道:“那遗诏的拓本呢?”
程训离迟疑了一下,也不知道该不该回禀皇帝最近拓本在多个城镇出现,但想着皇帝的病情,怕皇帝再受刺激,还是没说,只是从袖中取出了那道遗诏的拓本,双手呈上。
那中年內侍接过卷成卷筒状的拓本,虽然也知道这上面写了些什么,却根本不敢打开,直接把卷筒状的拓本交到了皇帝手中。
此时,皇帝已经稍稍缓过来一些,接过拓本后,慢慢地打开了。
那是一张略微泛黄的宣纸,随着纸张展开,一股松烟墨的味道扑鼻而来,接着是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是父皇的字迹。
这一点,皇帝是绝对不会认错的。
还有这上面的一行行字也是那么熟悉,与当初从杨家的密室中搜出的那份遗旨一模一样。
这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皇帝都记住了,如同镌刻在心中一般,记得清清楚楚。
“……皇太子建庭大孝通神,人品贵重,熟达机务,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皇帝的眉心跳了跳,嘴唇也在微微动着,似在背诵又似乎是念读着什么。
他的眼锋死死地钉在手中的拓本上,几乎将之烧出两个洞来……须臾,目光渐渐下移,落在了拓本左下方的玉玺印章,瞳孔猛缩。
这是父皇的玉玺留下的印章,那独特的纹路与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他可以确定,这就是根据父皇留下的那封遗诏拓印的!
皇帝气息微喘,心脏像是被什么扭绞一般,痛得钻心,眼前又是一片黑暗汹涌地袭来,身子微微哆嗦起来。
內侍吓坏了,连忙给皇帝顺气,“皇上息怒!保重龙体!”
皇帝昏迷了三日才醒,要是再晕厥一次,想想就觉得险,內侍感觉脖子后面凉飕飕的,汗毛倒竖,生怕皇帝有个万一。
皇帝连续深吸了好几口气,气息总算稍稍平复,只是脸上还没什么血色,一时白,一时青。
别人不知道,但是皇帝可以很确定,父皇的遗诏是被他亲手烧的,父皇在五台山去得突然,也不可能留下同样内容的两份遗诏,真相昭然若揭——
杨家。
这一定是杨家早就按照原本拓印下来的拓本。
杨家人本来就是些上不了台面的阴险小人,自己念着杨羲那会儿的旧情既往不咎,没想到他们竟然还藏了一手……没想到他们耐心地等到了此时此刻才发作!
这次的南巡简直遭透了!
皇帝忽然动了,将手里的拓本揉成一团,然后猛地丢了出去,以此宣泄着心头的怒火。
“说!”
皇帝的唇齿间挤出这么一个字,脸上黑得像是染了墨一样。
程训离见皇帝缓了过来,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就回禀起这拓本的由来:
“皇上,据臣调查,这拓本乃是白兰军的匪首命人贴出来的,宣称皇上得位不正,她是天人下凡,是替天行道!”
程训离一边回禀,一边小心翼翼地瞥着皇帝,见皇帝的额角又暴起了青筋,连忙道:“皇上息怒,莫要让那乱党的奸计得逞!”
皇帝又深吸一口气,声音中掩不住的僵硬,再问:“现在,外面的情况如何?”
程训离斟酌着词句回禀道:“如今城中各书院的学子们还有些混乱,因为松风书院的宋彦维等人还关在姑苏府衙的大牢里没有放出来,而且遗诏拓本的事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愈演愈烈。”
什么?!皇帝双目瞪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布满血丝的眸子里显得有些狰狞。
他都昏迷了三天了,那些被关进大牢的学子们居然还没放出来!
慕祐景是怎么办事的?!
文永聚不是说事情交给他来处置吗?!没用的东西!
皇帝越想越气,好不容易才压下的心火又灼烧了起来,烧得他胸口一阵阵的灼痛难当。
皇帝的拳头紧紧地握在一起,唇线绷紧如铁,冷声吩咐道:“程训离,即刻把牢里的几个学子释放出来,命礼部尚书前去安抚一二。还有……”
皇帝又转头吩咐一旁的内侍,“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魏永信、左布政使、应天巡抚……”他一连报了一溜的名字,“还有封炎觐见!”
“是,皇上。”一旁的内侍连忙应声,暗暗地松了口气,知道皇帝既然宣众臣觐见,也就意味着他差不多冷静了下来。
含晖堂的内侍们一时又忙忙碌碌,忙着去宣人。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