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别人买单

  对“清库存”行为,帝国军方打死都不会承认,特别是在计算战争开支的时候,为了把那些在十多年前采购的巡航导弹按现在的采购价格计算,以及算上维持保养的费用,一并让其他国家买单。
  这轮巡航导弹突击,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
  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在当天晚一点公布的战报,总共用掉的800多枚巡航导弹,对目标的命中率高达92%,对目标的毁伤概率达到了77%,巡航导弹的总体可靠性更是达到惊人的96%。
  关键就是,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战损与伤亡的问题。
  虽然外界对联合部队司令部公布的战报抱怀疑态度,但是没人能否认,在6日的两轮突击后,伊拉克空军已被联合部队干爬下了,让侯赛因政权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不但没有能够顶住联合部队的狂轰滥炸,在连续2轮的高强度打击之后,也已经千疮百孔,再无法保护伊拉克的领空。
  当然,这么说其实有点夸张。
  就在6日白天,伊拉克空军还发起了数次反击,并且宣称在战斗中击落了1架梁夏海军的舰载机。
  没错,就是一架“战-12A”型舰载战斗机。
  按照伊拉克空军发布的消息,这场战斗发生在6日下午。
  当时,梁夏海军的2架“战-12A”正在巴士拉南面执行轰炸任务,轰炸一支前往科威特的伊拉克运输车队。伊拉克空军积极出击,派2架MG-25前去截击,并且在交战中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战-12A”,迫使另外一架提前扔掉了炸弹。正因为MG-25及时杀到,那支车队才幸免于难。
  此后,梁夏海军的2架“战-9B”杀到,用雷达锁定MG-25,所以伊拉克战斗机没有冒险追击逃跑的“战-12A”。
  只是,联合部队与帝国海军先后宣称,没在下午与伊拉克战斗机交战。
  此外,当时在巴士拉南面活动的,其实是一支“攻-6”机群,没有“战-12A”在该地区活动。
  至于拦截MG-25的“战-9B”,确实有不少,只不过没有跟MG-25交战的记录。
  简单的说,伊拉克空军是在撒谎。
  当然,对外宣传肯定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说。
  丁镇南是在傍晚回到指挥中心的,而值班参谋首先告诉他的,就是发生在巴士拉东南的那场空战,
  确实有一架“战-12A”遭到攻击,而且被伊拉克战斗机击落。
  这架倒霉的舰载机坠落在波沙湾里面,飞行员也及时的弹射跳伞,随后被赶到的直升机救走。
  按帝国高层的命令,联合部队司令部封锁了该消息。
  至于交战经过,跟伊拉克空军发布的消息有那么点出入。
  这场空战,不应该由海军航空兵背锅,主要责任其实在空军身上。
  当时,在该方向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指-8C”在探测到那2架MG-25之后,并没有立即引起重视,比如没有派附近的“战-11B”前去拦截,只是警告了在该区域执行轰炸任务的海军舰载机,然后就把相关的指挥工作移交给了还在数百千米之外,正在朝这边飞来的海军舰载预警机。
  根据后来做的调查,当时是“指-8C”机长下达的返航命令。
  原因就是,这架预警指挥机已经巡逻了16个小时,而且进行了一次空中加油,按计划在2个小时之前就应该返航。
  按照计划,将由海军的“指-6C”在下午15点左右前来替换,而“指-8C”撤走的时候已经是17点过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海军。
  在中午的时候,海军就已经发出消息,因为在波沙湾与穆阿海的3艘航母都在接收返航舰载机的时候遇到麻烦,导致回收作业的时间超过预期,无法按原订计划派遣预警机去执行巡逻任务。
  联合部队司令部也据此做了调整,而且空军不是不知情。
  不然,也不会让“指-8C”在13点前进行空中加油。
  也就是因为进行了这次空中加油,所以这架“指-8C”并不存在因为燃油不足,必须立即返航的问题。
  “指-8C”回到机场的时候,还剩下12吨燃油,能继续飞行4个小时。
  其实,前后只相差15分钟。
  空军的“指-8C”在17点过5分转向撤离,大约17点15分,关闭了持续运行16个小时的雷达。
  后来,空军就是使用“雷达运行时间过长”的理由,为“指-8C”的机长洗脱责任。
  海军的那架“指-6C”在17点30分,距离战场约250千米处启动了雷达。
  也就是在这15分钟里,2架MG-25杀了过来,而且在大约30千米之外,向毫无防备的2架“战-12A”发射导弹。带队的长机首先转向规避,僚机飞行员的反应慢了点,被导弹命中。此后向东南方向飞了大约50千米,才坠毁在波沙湾里面,飞行员则在坠毁之前成功跳伞逃生。
  此外,赶过去迎战的不是海军的“战-9B”,而是空军的“战-11B”。
  虽然1架“战-11B”的飞行员坚称,由他发射的“KK-6M”追上了一架MG-25,但是没有获得击落的证据。
  从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看,那架MG-25在遭到攻击之后,很有可能进行了规避,从2万米的高空俯冲到了5000米以下的中低空,飞出了“战-11B”的雷达探测区域,有很大的可能摆脱了追击的“KK-6M”导弹。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整个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空军只有MG-25能挑战波伊空军的F-14A。哪怕MG-25的机动性能十分糟糕,也能够凭借最快超过3马赫的飞行速度,轻易摆脱敌机从几十千米外射来的导弹。
  这也是伊拉克空军在开战第一天,唯一值得称道的反击行动。
  白天,联军还发动了2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
  只是跟凌晨的首轮突击相比,那就差远了。
  白天出击,主要是为了保持空袭压力,不给伊拉克军队喘息机会。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针对重点目标的轰炸行动,全都集中在夜间进行,尽可能的利用夜色做掩护。
  要说的话,这也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在十多年前的波伊战争当中,轰炸几乎都是在白天进行,主要就是缺乏在夜间搜寻与瞄准目标的手段。
  当然,也跟当时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有关。
  随着微光夜视仪与红外成像仪等夜视设备出现,而且迅速的普及推广,夜间轰炸的难度大为降低。
  此外,还跟当今的防空系统有关。
  虽然防空导弹已经取代了高射炮,成为主要的防空武器,但是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依然有很多的高射炮。
  其实,即便是在梁夏军队中,高射炮也承担着野战防空重任。
  对缺乏夜间观测手段的伊拉克高射炮部队,拦截夜空中的敌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把所有高风险轰炸行动安排在夜间。
  针对战略目标,依然以“攻-12”为主。
  对数量众多的普通目标,主要是按照传统战术进行投弹轰炸。
  这么安排,一是梁夏军队没有储备太多的精确制导炸弹,二是能携带与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作战飞机有限,三是有太多库存弹药需要消耗。
  尤其是第三点,让丁镇南很无语。
  策划与部署战术任务的时候,丁镇南面对的最为麻烦的问题,就是得想办法用掉帝国军火库里堆积如山的弹药。
  要说的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要忘了,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发动与参加地区战争。针对斯里兰卡的平叛行动,根本就不是战争,连冲突都算不上。在此后的两伊战争中,帝国更是全程当看客。
  可问题是,帝国的军火厂不可能因为没有仗可打就全面停工。
  其实,为了保住生产线,或者说是保住必要的工人队伍,帝国的主要军火厂在和平时期都得运行。
  结果就是,大量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只能放在军火库里。
  武器装备还好,关键是弹药。
  绝大部分高技术含量的弹药,在理想状态下的储备时间也只有20年,而且往往存放不了这么久。
  此外,技术装备存放20年肯定落后。
  弹药的储存时间超过10年之后,日常维护会变得非常麻烦,而在维护保养上的开支要增加几倍。
  可见,帝国国内已经爆满了的军火库,是促使帝国当局出兵波沙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如此,才需要在战争中尽可能的用掉库存弹药。
  这里面数量最多的,也就是各种型号的非制导炸弹!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的军火厂可是开足了马力,按照大战的强度在生产各种型号的航空炸弹。在这场战争中用掉的弹药,还超过了第二次全球大战,为迄今为止弹药消耗量最多的一场战争。
  按照帝国军队做的统计,在14年的波伊战争当中,帝国军队使用了1000万吨弹药。
  只是各类子弹就用掉4500亿发!
  这仍然比不上帝国军火厂的生产速度。
  到波伊战争结束的时候,还有差不多600万吨弹药没有用掉,其中航空炸弹就多达450万吨。
  此后10多年一直在生产与囤积,到现在,帝国储备的弹药已经接近1000万吨,其中航空炸弹有700万吨。
  关键,这还是大规模削减炸弹产量的结果!
  更加要命的是,在高技术的现代化战争中,弹药的消耗量不但没提高,反到降低了好几个数量级!
  按照往年联合军事演习,以及相关推演得出的结论,在以精确制导弹药为主要打击手段的现代化战争当中,对航空炸弹这类大型弹药的需求量至少会降低两个数量级,甚至需要刻意的缩小打击规模。
  在几年前,空军就率先提出“小当量弹药”的概念。
  原因也很简单,必须降低火力打击产生的连带伤害。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是帝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已经明确不会专门采购新式的制导炸弹,会把重点放在制导组件上,也就是通过为库存炸弹安装制导组件的方式获得精确制导弹药,所以除非爆发大规模的地区战争或者是全球大战,不然无论如何都无法在保质期之内用光库存弹药。
  按在去年做的统计,哪怕把演习与训练的消耗翻倍,并且加大出口的力度,也至少需要用30年才能耗光库存。
  国防部早已经拟定一份计划,打算投入10亿金元,委托国内的几家军火企业开发一种能够延长弹药存放时间,并且在不降低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人员依赖度的先进储存技术。
  哪怕采购这些设备肯定也要花钱,也比直接把弹药报废处理划算得多。
  其实,在过去的10多年里,特别是最近几年,帝国每年都要处理掉一批已经过了保质期的弹药。只是在去年,就集中销毁了大约10万吨在上次大战后期生产,抽检没有达标的航空炸弹。
  有了这场战争,就没有理由不加大弹药的消耗力度。
  何况,狭夷皇国与奥国已经在分摊战争开支问题上做出妥协,即答应提供更多战争费用来抵消出兵的问题。
  此外,还有几个盟国也有类似的打算。
  既然用别人的钱来打仗,还有什么好可惜的呢?
  只是,丁镇南却不这么认为。
  使用常规弹药,除了加大作战部队的负担,也就是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作战飞机才能达到同样的打击效果,还会大幅度提高作战飞机的战损率,也就很可能,或者说肯定会损失更多的作战飞机。
  显然,作战飞机的价值肯定远在弹药之上。
  哪怕把损失的作战飞机也会算入战争开支当中,由不愿意出兵的盟国买单,那也要考虑飞行员的安危。
  显然,盟国肯定不会为伤亡的飞行员买单。
  就算有人买单,那也不能让飞行员去做牺牲吧。
  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价值相当于同时代最先进的战斗机,而且培养飞行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可惜的是,决策权不在丁镇南的手上。
  这事,连施授良都做不了主。
  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下达的命令,不管丁镇南是否愿意,都得把送到沙乌地的弹药全都用掉!
  当然,丁镇南不是什么都管不了。
  他能做的,其实就是把难度最大,损失率最大,最为艰巨的任务,交给“攻-12”这类先进战机,并主要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当然,还可以选择海军与空军的巡航导弹。
  实在不行,还有陆军的巡航导弹兜底。
  不过,在开战的第一天,准确说是在6日夜间,白天的消息已经被炒凉了之后,全世界的目光转向了达曼与朱拜勒。
  当天晚上,帝国陆军的第一支装甲部队达到沙乌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