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困难

  而阻挡这一计划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朝廷了。像明清这样的古典帝国虽然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从财政来看却是个泥足巨人。以明为例,张居正实施了万历新政之后,明财政状况得到了巨大的好转,合计达到2080.2万两,但其中现银只有337.8万两,主要收入是米麦组成的粮食食物税,以及干草、布匹、黄豆、绿豆等杂项。收入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但要支付的账单却增长更快,宗室藩王的俸禄、天子与皇室的开支、九边的军饷、战争的军费、灾荒的救济等等。钱就好像落在干燥沙地上的水一样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反观威尼斯共和国其十五世纪初年财政岁入达到了165万金杜卡特,考虑到价格革命的因素,相当于一百年后六百万两白银以上,而威尼斯共和国的法定公民只有十二万人,如果只考虑现金收入,威尼斯共和国几乎达到了万历新政之后的大明两倍。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是帝国的领土过于广袤,又缺乏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只能用粮食、布匹等缴纳实物税,由于路途遥远,税收的运输成本高的吓人,即使征收了再多的粮食和布匹,也无法将其运到所需要的位置,只能堆放在征收地附近白白烂掉。结果除去往两京运输便捷的水道附近的南直隶、两浙、江西等地之外,都只能采取低税率。面对这种现实,开国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兵民合一的卫所制度,直接用土地的产出作为供养军队的财政来源,以保持帝国的军事威力,受到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卫所士兵们的经济地位很快就下降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大量士兵逃亡。帝国不得不另外拿出钱来供养军队,于是帝国的军事威力几乎和财政状况成了同义词。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帝国的相公们不约而同的采取内敛的军事策略。原因非常简单,广袤的领土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同步增加(实际上像贵州、云南、辽东都司、陕西行都司这些地区不但不能上缴多少税收,还三天两头有叛乱和边境冲突,动辄需要中央出钱出人),只会带来增加战争的风险。一旦战争爆发,脆弱的财政平衡就会被打破,太仓和内府那点存货还不够塞牙缝的。大明的相公们一不能发行公债、二没有赤字财政、三不能开动印钞机、四没有现代社会那些千奇百怪的金融工具,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1、加税;2、挪用款项,拆东墙补西墙,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而前者只会落到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小民头上,引发暴动和民变;后者往往是军饷、修缮运河等费用,削弱帝国的根基,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财税来源地东南就成为了帝国生命线所在,如果失去东南的财税供应,帝都的官僚结构和九边的军队就会很快解体,这也是为何朝廷不断派出能臣前往东南平定倭患的缘故。周可成想要在这里插上一根管子和帝国抢血喝,其难度可想而知。
  “大人,吴公子回来了!”
  一个声音将周可成从思绪中惊醒了过来,他点了点头,站起身来,笑着对迎面走过来的吴伯仁问道:“如何?胡大人怎么说?”
  “正如周先生你所料!”吴伯仁叹了口气:“他打算拖延一段时间,敲打一下你,让你知道这天是大明的天,地是大明的地!”
  “哈哈哈!”周可成笑了起来:“这位胡大人还真是个妙人,他打算敲打我多久呢?”
  “具体时间倒是不清楚,不过应该也不会太长,毕竟他也希望尽快拿出一点成绩来,京师那边压力不小!”
  “嗯!无所谓了!”周可成笑了笑:“对了,新式的纺纱机已经开始试用了,效果不错,我打算在金山开一家纺织作坊,你要是想在老家也开的话,可以直接找中左所那边订货!”
  “那就多谢了,我写一封信给伯父,这件事情让他安排就是了!”吴伯仁笑道:“我还是留在这里。”
  “也好!”
  “周先生!”吴伯仁犹豫了一下,低声道:“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讲的,公子请直言!”
  “周先生,我知道您才具过人,我老师非你对手。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朝廷委任的巡抚大臣,生杀大权在一人之手。为何你不能和他的关系搞好一些呢?若是如此,我在当中也要好做的多!”
  “吴公子,你是一个好人!”周可成笑道:“但是你还是有些不明白,我与你老师并无私仇,他防备我、敲打我只是因为他是朝廷派出的巡抚大臣,而我是一个海商。从我个人来说,我对你老师是很敬佩的,也很愿意和他交朋友。再说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令师现在大权在手,春风得意,也不多周某一个朋友!”
  “大权在握?春风得意?也不多周某一个朋友?那若是不大权在握,不春风得意呢?”吴伯仁稍一思忖,脸色微变,他也有听闻过一些张经的小道消息,只是没有向周可成当面询问,不过以过去他和周可成打交道的经历来看,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是他做的。
  “周先生说的没错,世事福祸无常,老师今日得意未必日日得意,日后若是不如意,指不定还要求他呢,有些话又何必点破呢?”
  想到这里,吴伯仁心下已定,笑道:“周先生您请放心,有我在老师身边,您就绝不会真正吃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