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
  不过,还好太皇太后不是慈禧。也不是李太后。
  知道轻重,而且这内库的银子,也是太皇太后一手一脚赞起来的。不会逼着朱祁镇大出血。
  说道:“现在襄王用钱的地方不多,就这些吧,将来却要时时照顾着些,他毕竟是你亲叔叔。”
  朱祁镇说道:“请娘娘放心,王叔坐镇天南,于朝廷是有功之臣,朝廷决计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
  太皇太后看了看朱祁镇,说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当然也不是完全相信朱祁镇所说的话,但是朱祁镇从小在太皇太后的膝下长大,太皇太后也摸透了朱祁镇的心思。
  在太皇太后的教育之下,朱祁镇是一个皇帝。
  皇帝这种生物,讲感情是完全没用用处的。只有讲利益才行。
  襄王只要能在麓川站稳脚跟,云南的负担就减轻不少。西南方向的国力消耗减轻。对朱祁镇对瓦刺大计,有极大的好处。
  故而只要襄王能承担起他的责任,安抚西南土司,牵制缅甸,使缅甸不能越麓川而北。在此情况之下,襄王即便是麓川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朱祁镇也会当做看不见的。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对杨士奇的儿子上面一样。
  太皇太后随即在一子一孙的搀扶之下,清点她的私房钱。老人家性子来了。握着两个孩子的手,一个说,这些箱子,是她的嫁妆。还有这些是仁宗送她的礼物,太宗的赏赐,等等。
  金银珠宝,还有绫罗绸缎。
  太皇太后仅仅留下一些有特殊含义的,她想要带进献陵之中的东西。其余的都留给了襄王。
  这一切都清理好了,让人送到襄王府上。
  太皇太后也累了。朱祁镇与襄王两人联袂出了慈宁宫。
  朱祁镇对襄王说道:“王叔,王叔去云南监军一事,圣旨已经写好了,朕已经用印了。只是各种依仗,王府属官,还有不少缺额。王叔可以去吏部问问,只要王叔有看中的,朕一概准了。”
  襄王说道:“多谢陛下。”
  朱祁镇一把抓住襄王的手,说道:“越王叔去了,你与二弟,就是朕的骨肉至亲,二弟尚小,朕也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见朱祁镇如此,眼帘微微一垂,似乎眼睛之中也有泪光,说道:“陛下放心,臣此去西南,有臣在一日,西南诸夷,不可能乱云南。我襄王一脉,定然世世代代为大明守此寸土。”
  朱祁镇说道:“王叔此言壮哉,此去之后,也不知道多少年能再见了。王大伴。”
  王振立即出来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去请郕王来,今夜,朕在乾清宫摆酒,设家宴款待王叔,也让郕王作陪。”
  “是。”王振立即安排下去了。
  夜晚,乾清宫之中。
  几十根蜡烛高高的燃起。
  无数灯光相互辉映,散发出一团团的光芒。将大殿照着通明。并不比电灯暗上多少。
  朱祁镇与襄王对饮数杯之后,似乎将心思放开了。叔侄两人之间,也不大拘束了。只是可怜郕王了。
  郕王而今还小,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两个人喝酒,自己端着一碗饮子,就类似现在的冷饮喝。
  襄王说道:“皇兄在的时候,我还抱过你的,只是没有抱过郕王,郕王出生的时候,我已经在长沙了。你不知道,你出生的时候,可是引起好大风波。”
  朱祁镇心中暗自吐槽道:“我怎么不知道,不就是我老爹废后吗?”真是一场大风波。一场风波大不大,要看影响了。
  因为这一件事情,即便是而今,孙太后在太皇太后面前,还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是朱祁镇不想说这一件事情,于是转头对郕王说道:“二弟,襄王叔将来要领兵打仗了,你将来想做些什么?”
  郕王立即说道:“自然是与王叔一样,为大明镇守边疆。”
  朱祁镇说道:“好,我弟弟就是不一样。不过,你要镇守边疆,就要好好的练习骑射,不能如而今一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般。”
  郕王朱祁钰听了,连忙低头,似乎想将头埋在桌子下面去。
  比朱祁镇自觉的每天读书习武,郕王朱祁钰就差多了。不过,在对朱祁钰的教育上,太皇太后乃至皇太后都没有怎么上心。
  毕竟朱祁钰将来最多是一个亲王,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朱祁镇相比。
  朱祁镇摇摇头,又问襄王,说道:“却不知道祁镛的功课怎么样啊?”
  朱祁镛乃是襄王的嫡长子。也是襄王世子。
  襄王说道:“他的功课平平。”虽然襄王如此说,但是脸上还是不只觉得露出了笑容。可见对朱祁镛还是很满意的。
  朱祁镛是要比朱祁钰还要小几岁。也算是朱祁镇的堂弟。
  朱祁镇说道:“麓川百事艰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留祁镛一个人在襄阳,朕恐怕下人们照顾不周,朕准备延请明师,教育郕王,将来郕王之藩,也能独挡一面,正好也让祁镛来京师吧。”
  朱祁镇说的款款情深,但是襄王听得心中猛地绷紧。随即缓缓的平和下来,襄王这一点城府还是有的。
  在灯光之下,只是见襄王的动作微微一僵,根本没有一点差错。
  襄王大脑之中,在飞快的运转。第一个想法,就是人质,随即也想明白了,即便是朱祁镇真是拿他儿子当人质,襄王也是没有办法的。
  这毕竟不是建文之时。
  当时藩王掌握各地权力,好有一搏之力。而今所有藩王加在一起,也不可能与中央掰掰手腕。
  既然不能抵抗,襄王自然往好处想。
  的确麓川之战,这才刚刚开始了,真正等麓川平定下来,却不知道是几年之后的事情,孩子还小,留在襄阳固然不错。
  但是襄阳哪里能什么名师?之前襄王养儿子,也是拿来当富贵闲人来养的,只是而今襄王一脉的命运大变,将来一个富贵闲人,可是撑不起襄王一脉的命运。
  留在京师,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襄王立即行礼说道:“臣谢过陛下恩德。”
  朱祁镇一把将襄王拉起来,说道:“这都是哪里的话?我们都是一家人。”
  襄王说道:“自然是一家人。”
  两人重新坐定,朱祁镇与襄王三言两语之间,将这一件事情定下来了,唯一不高兴的就是郕王了。
  郕王也听明白了,他将来的功课自然是难做的很。
  只是郕王一点小心思,丝毫影响不了大局。
  襄王非常识趣,回去之后,当即就上书朝廷,言语之中,万般恳切,求皇帝恩准,留在朱祁镛在太皇太后的膝下尽孝。
  这样符合封建国家价值观的事情,皇帝自然没有不准的。
  下令以皇子礼节待襄王世子,并在宫中重建大本堂。收勋贵弟子又各藩王子弟入学。当然,这也是自愿的。并传令天下宗室,有想要效力于军前者,都可投奔襄王麾下。
  只是大明宗室,都被富贵给养废了。到底几个人有勇气。舍弃荣华富贵,奔赴战场,却是一个未知数。
  借着襄王的名头,这大本堂算是重建起来了。
  但是大本堂重建,仅仅是朱祁镇想建立的军事体制教育的一环,虽然是最高一环。但是这一件事情,还不算完。
  最少,要趁着这个东风,将武学给敲定。
  这一件事情,就万万不能绕过张辅了。于是,朱祁镇思量一晚上,第二天,就召见张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