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

  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
  内阁大臣暂且不用说。
  杨溥,曹鼐,张辅,胡濙,王直,马愉。再加上一个在外加衔的于谦。
  毕竟内阁都有大学士的加衔。
  大明大学士加衔一般有六个。即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而今内阁之中有七个人,自然是因为内阁之中有一个人没有大学士加衔。
  不是别人,正是张辅。
  张辅列位内阁,但是实际上乃是以英国公的身份以备咨询。
  内阁刚刚调整过了,朱祁镇不用怎么担心,唯一可以操心的是,要不要给于谦一个大学士的加衔,如果要的话,给什么加衔。
  华盖殿大学士乃是杨士奇,谨身殿大学士乃是杨溥,剩下的正好一一对应。没有多出来的。
  至于杨士奇虽然已经处于下台的情况下了。但是朱祁镇总不能一点体面都不给吧,所以这个华盖殿大学士,还要挂在杨士奇身上。
  直到杨士奇办完离职手续,也就是三四次请辞之后,朱祁镇无奈答应。
  不过,这都是小事。
  真正大事却是六部。
  吏部尚书郭进,是万万不能留了。
  不为什么?
  因为吏部太重要了。而郭进又是杨士奇的人。资格很老。
  要知道而今朝廷以内阁为尊的政治生态,并非延续下来的,可以说是因为太皇太后与朱祁镇铸就的。
  在宣德年间,杨士奇虽然当内阁首辅,但是身上也有尚书加衔,并以此为尊,认为一部尚书是高过内阁大学士的。
  毕竟大学士才五品了。
  但是因为宣宗皇帝英年早逝。太皇太后秉政倚重辅政五大臣,也就是内阁五人。
  这样才建立起内阁对六部的优势。
  但是仅仅是优势而已。
  朱祁镇亲政之后,梳理政务处理流程从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内阁的地位。也确立内阁对六部的领导。
  但是这种领导,并非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杨士奇是威信之上,六部尚书是对抗不了杨士奇与杨溥,并非对抗不了内阁首辅。
  而六部之中,权力最大的就是吏部天官。这是一个发挥好了,足以撼动内阁的职位。再加上郭进乃是杨士奇的人,杨士奇下台,他足以在杨士奇的势力中分一辈羹。
  如果让六部以吏部形成一个核心,那么朝廷运转一定是受到影响的。而且如此一来曹鼐的权威也会受到影响。毕竟曹鼐的资历比郭进太浅了一些。
  朱祁镇下定决心,立即让人将弹劾郭进的奏折拿过来,也有四五封吗,朱祁镇一一看过,其他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倒是其中有一个弹劾郭进之子,郭亮收受贿赂。
  朱祁镇朱笔在上面一划,标注这一行,在一边写道:“教子不严,令内阁申斥。”
  朱祁镇知道杨溥看见这一行字,会怎么做。
  申斥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郭进识趣的话,就早早致仕,以养天年,毕竟他资格老,在永乐中就在六部之中辗转了。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总之,乖乖下台,尚有体面。
  不然的话,朱祁镇不会动手,想来杨溥也足够将他弄下台了。
  随即朱祁镇看了看其他各部,户部尚书刘中敷,却是要太皇太后的表态,毕竟是太皇太后的大管家。
  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不过,朱祁镇也承认,面对他这个大手大脚的皇帝,一心只能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刘中敷,是跟不上时代了。
  随即朱祁镇也看了看弹劾刘中敷的奏折,却发现刘中敷这个老臣倒是谨慎,最少没有被人抓到了把柄。
  大多都是无能,救灾不力。
  毕竟去年赈灾,户部的粮食调度,很难说没有问题。
  但是朱祁镇也知道,换一个人来当户部尚书,也就这个样子,不可能再好了。朱祁镇暗道:“须给太皇太后一个面子。”随即将弹劾刘中敷的奏折都点了一个红点。
  也就是说,知道了。
  吏部,户部两个尚书一定要撤掉。除此之外,朱祁镇就没有一定要撤换的人了。
  首先礼部乃是胡濙的地盘,礼部尚书王士嘉长年作为胡濙的副手,可以说唯胡濙马首是瞻。朱祁镇没有想动胡濙,就不会动王士嘉。
  至于工部,朱祁镇早就下手了,两个尚书不就是朱祁镇的手臂。工部的一切都是为了直隶治水。
  所以非但不能动,反而要保全。
  故而,朱祁镇将任何关于工部的奏折,全部反驳回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至于刑部,兵部。朱祁镇就不在意了,只是下令让人调查,如果属实,就处置,如果是诬告,那就不反坐。
  这两部不是朱祁镇的重心所在。毕竟五军都督府的存在,分了兵部很大的权力,特别是杨荣之死,王骥外调。
  兵部事务一下子少了不知道多少,柴车仅仅是一个老吏而已,他比王骥差太多了。能维持兵部的权力,不被五军都督府侵吞就不错了。
  刑部关于大明法律尊严,和平时期说起来很重要的,但是而今内忧外患,不管是再次到来的旱灾,还是以瓦刺为首的边患,都不是朱祁镇细细梳理法律的时候。
  至于都察院。朱祁镇看着刘球的名字,心中暗自发怒,但是却知道,刘球此刻动不得。
  在朱祁镇这个位置上,或许觉得刘球不识大局,但是都察院就是做这个的,刘球敢弹劾首辅,勇气可嘉。
  而且杨士奇虽然而今是休假。
  但是任谁都能看出来,这就是罢相的前奏。既然杨士奇从首辅这个位置下来,岂不是说明了刘球是对的。
  不加奖反而处置,如果激励敢谏之臣。
  但是朱祁镇实在对这个给他惹了大麻烦的刘球,不大感冒。所以,朱祁镇不会处置他,但是想要加奖,却也不大可能了。
  朱祁镇动两个尚书。
  但是不要看,仅仅是两个尚书,其实已经是一场大地震了。
  毕竟凡是能站在朱祁镇面前的大臣,都不是孤家寡人。身后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所以他们两个下台,后面连带的,恐怕不知道有多少个了。
  只是这些细节上的事务。朱祁镇就不怎么插手了。一来,他其实也不是太理解文臣之间各种关系冲突。
  二来,他如果一个个官员考察,他都不用做别的事情了。
  只是决定罢免谁,很是简单,但是该选择谁来担任吏部尚书与户部尚书的时候,朱祁镇反而决定难了。
  朱祁镇首先看看两部的侍郎。
  毕竟他首先想到的顺位接替。
  户部左侍郎乃是王佐。
  朱祁镇看王佐的履历,却也是一员干吏老臣。年五十有六,常年在户部,也担任过外官,但是大多都是关于钱粮的。
  比如督甘肃粮道,主理通州仓,办过长芦盐务,并与平江伯陈瑄在漕运之上打过擂台,最后能压了平江伯一头。可见其能。
  只是朱祁镇总觉得差了一点。
  差那一点,朱祁镇一时间也说不清楚。朱祁镇想了好一阵子,才忽然明白,那就是刘中敷比王佐差了多少?
  不差多少。
  刘中敷社稷老臣,靖难之时,就为大军支应粮草。出镇过山东,江西,如果看履历,刘中敷胜过王佐不知道多少。
  如果以王佐代替刘中敷,那么朱祁镇这一次调整意义何在?
  有什么事情是刘中敷办不了,而王佐能办的。
  朱祁镇想想,是没有。
  王佐胜过刘中敷的优点,只有他比刘中敷年轻。但这不是以王佐代替刘中敷的理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