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再次喜提一篇AM(求订阅)

  周五早上,许秋收到了魏老师的邮件,他投稿AM的PCE10:ITIC体系,已经返回了审稿意见。
  这次AM的审稿比较快,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不像之前PCE11那篇许秋足足等了两个月。
  返回的审稿意见,只有1#审稿人和3#审稿人两个意见,2#审稿人不知道是没空审稿,还是意见被编辑给干掉了。
  两个意见都是正面的,其中一个是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列出了五个小问题,都不难回答,也不需要额外的补充实验。
  许秋也没有太过意外,虽然徐正宏他们把ADA非富勒烯领域的效率上限提高到了11%,但在现阶段,其他ADA体系的效率大多数都还在5%、6%徘徊。
  因此,对于ITIC这个结构比较新的非富勒烯材料,凭借8%的光电转换效率,发篇AM并不算难。
  受到魏兴思的影响,许秋也养成了每次拿到审稿意见都先猜测一波对方身份的习惯,这回的两个审稿人,从语言风格来看,他判断都是国内的同行。
  许秋盲猜其中的一个意见,是来自开发出IDTBR系列的徐正宏课题组,因为对方在审稿意见中吹了一波IDTBR系列的分子,而且,之前在投稿的时候,魏兴思在建议审稿人那一栏也写了徐正宏和龚远江。
  龚远江应该是没有被选为审稿人,不然以他和魏兴思的关系,多半会过来通个信,表示“你的文章到我手里了”。
  不过,现在和龚远江有了以莫文琳为基础的合作之后,魏兴思这边出去的文章,龚远江就不会再被作为审稿人了,因为一般SCI期刊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回避掉和投稿人在同一单位的学者,以及和投稿人共同发表过文章的学者。
  至于为什么选择徐正宏为建议审稿人,一方面,两个课题组研究的体系确实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徐正宏在有机光伏圈子里的风评还是不错的,是个比较纯粹的科研人,不喜欢搞那些弯弯绕绕的。
  而且,到了徐正宏这种已经达到顶尖“长江”层次的学者,想要更近一步,登顶院士,除了上面有位置空出来这个硬性条件以外,还需要带动整个领域能够发展起来。
  一个领域想出头,单靠一两个课题组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理论上徐正宏打压其他同行短期可能有好处,但并不符合他的长期利益。
  其实,体制里也是类似的,ZZ斗争确实存在,毕竟越往上位置就越少,权力核心就那么寥寥数人,只有把其他人都挤下去,自己才能升上来,但只会斗争,而没有实际成绩的人是肯定上不去的。
  尽管如此,许秋还是觉得把稿件送给一个利益相关的审稿人,有些冒险,这就是在赌对方能否给出公正的意见,要知道人性可是经不住考验的,他之前逛论坛的时候就看到过有人投稿被拒了,拒稿人就是他们自己建议的审稿人之一,和他们在进行同类的研究。
  好在,现在的结果非常不错。
  下午,许秋驾轻就熟的写好意见答复文件,修改好文章,交由魏兴思发送给编辑。
  晚上,许秋和韩嘉莹在外面,观看最新上映的《无双》电影,讲述的是制作美刀假钞的故事。
  正当剧情到达尿点的时候,许秋突然接到魏老师的电话。
  魏老师属于那种只要有事,就会随时打电话的人,然后通知一下什么事情或者安排工作。
  刚开始许秋在非工作时间接到电话,确实会感觉比较不爽,不过后来想通了,反正自己有空不忙的话就接听电话,处理一下,没空或者懒得干活,那就不接电话,或者拖到上班时间再处理。
  许秋挂断电话,回了条消息:“魏老师,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有什么事情吗?”
  魏兴思:“没什么事,就是通知你一下,你的AM文章已经接受了。”
  魏兴思:“你是和韩嘉莹在外面吗,注意安全。”
  许秋一脸黑线,魏老师这是越来越没有导师的样子了,本来他还想回复个“好的”,看到后面这条果断把刚刚打的两个字给删掉。
  旁边的学妹看到动静,向许秋凑了过去,小声问道:“师兄,怎么啦?”
  许秋关掉手机的屏幕,说道:“没什么,上午那篇AM接受了。”
  “厉害啊,师兄~”韩嘉莹小声惊叹了一句,随后说道:“也不知道我们共一那篇JACS会怎么样呢?”
  许秋随口说道:“那个H22体系的效率都破10%了,肯定没什么问题的,算算时间应该也快了吧,毕竟两篇文章的投稿时间差不多。”
  两人看完电影《无双》,回味了一番剧情,又沿着大学路压了会儿马路,然后各回各家。
  周一,组会。
  许秋发表AM文章,喜提4000块奖金。
  说起来,拿到奖金的时候许秋稍微有点担心,按照组里现在发文章的速度来看,最后会不会把魏老师给掏空了。
  毕竟他这篇ITIC体系的AM文章算是先头部队,等暑假过后,组里的有机光伏领域就将迎来一大批文章。
  不过,许秋转念一想,应该也不至于,因为有了大量学术成果的支持,之后课题组申请基金就比较容易,可以用基金里的劳务费覆盖掉一部分的奖金的支出。
  许秋听魏兴思说,明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搞一个非富勒烯主题的重点项目,有两个名额,这主要是拜徐正宏那边的IDTBR系列所赐,近期非富勒烯材料有了崛起的苗头,要是ITIC体系能够异军突起,魏兴思未尝没有机会分一杯羹。
  一个重点项目,那就是五年300万左右的经费,劳务费通常在10%左右,也就是30万,现在里大猫小猫加起来还不到10人,30万的劳务费用来发发奖金还是足够的。
  就算拿不到重点项目,搞个面上四年80万问题应该不大。
  组会开始。
  吴菲菲汇报了以丁二胺、辛二胺、己二胺作为有机间隔层的三个二维钙钛矿体系,器件效率仍然只有5%,没有进一步往上提升的迹象。
  魏兴思建议道:“吴菲菲,你把工作快速整理出来,在放假前投个ACSAMI或者CC吧,等收假了好好找个新方向做做,要么再考虑干一干老本行,写一篇二维钙钛矿的综述,从中找找灵感啥的。”
  在魏老师的心中,吴菲菲的综合能力在课题组里能排在第二,仅次于许秋,要是一直死磕在一个体系,出不了成果的话就有些浪费。
  以她的能力,写综述是可以稳定产出文章的,一个月出一篇综述,问题不大。
  段云还在写ACSAMI的文章,看他的样子在放假前不打算另开体系。
  魏兴思考虑到段云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也不太愿意怎么管他了,就算还能压榨出一篇小文章,跟有机领域大量的成果来比,也没什么意义。
  不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实验设备,也不能荒废掉,于是魏兴思说道:“你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工作的事情我也不就催你了,不过热电相关的测试、表征手段你要传下去……”
  他的视线在组里几人之间扫过,最后停了下来,说道:“吴菲菲,要不你来,试着接手段云的热电领域。”
  ‘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吴菲菲犹豫了一下,点头同意:“好。”
  田晴在Ronald访问后似乎找到了灵感,关于两种二维钙钛矿标样的电荷输运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陈婉清IEICO的文章在收尾,同时在进行着IEICO-4F体系的表征,她通过PL和TRPL测试,发现了这个体系中PCE10和IEICO-4F给受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量转移现象,给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个新的亮点。
  许秋没什么汇报的,现在他基本上也不需要在组会上汇报了,有什么结果直接都和魏兴思讲了。
  他参加组会的意义,主要是听一听其他人的研究进展,和自己心中预演出来的结果对比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韩嘉莹上周主要在撰写H43和PBDB-TS两个体系的工作,这周学妹打算合成PBDB-TF和PBDB-TSF两周PBDB-T衍生物给体材料,不过单体暂时还有到。
  她的H43:IT-4F的体系有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发现,那就是给体、受体材料的HOMO能级差非常小,只有0.1电子伏特左右。
  如果放在传统富勒烯体系中,像这样的0.1电子伏特的能级差是很难实现电荷输运的,通常需要0.3电子伏特以上的能级差才能实现有效的电荷输运,这也使得基于富勒烯衍生物的有机光伏体系,开路电压天生存在0.3伏特的损失。
  而现在高达12%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反证了非富勒烯体系在0.1电子伏特的能级差下,就可以进行有效电荷输运,值得深入挖掘一番。
  于是,韩嘉莹给冯盛东寄送了一批样品,打算探究TAS结果,获得给、受体电荷输运的直接证据,然后试图冲击一波NC。
  和学姐的“能量转移”类似,学妹的“小HOMO能级差”,都是许秋找出来的新亮点。
  她们的体系都是基于ITIC或者IEICO的衍生物,如果光是效率高,前期还能发一发AM、JACS、EES这样的好文章,到后面类似的文章多了,别人不一定会买账,可能会把你的文章从AM打到AEM、AFM,从JACS打到CM,从EES打到JMCA。
  不过,如果既有新的亮点,又有高效率的支持,那么发AM这种级别的顶刊,概率就会高上不少。
  邬胜男一边整理FN-4F的文章,一边完成许秋给她的六个合成任务。
  莫文琳继续整理H22:ITIC:PCBM三元体系的文章,同时处理各种杂务。
  这两个人算是打了两壶酱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