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

  打发走了魏兴思,许秋进入里间实验室,开始准备实验。
  首先是清洗基片,他从箱子里面取出一大块ITO玻璃基片,将其掰开,成为小片的基片,然后撕掉上面的塑料保护膜,一片片整齐码放在支架上。
  许秋开工还没到一分钟,莫文琳便走了过来,笑了笑说道:“许秋,洗基片的活让我来吧。”
  ‘大概是怕文章的二作被邬胜男给抢走?’许秋内心猜测了一番,随后偏头看了她一眼,说道:“好啊,那我去配溶液了。”
  这个叠层工作的二作,许秋的意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魏兴思一般不太会干涉作者排序。
  组里发表的所有文章,基本上都是文章的主要完成人,也就是一作来决定。
  这样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导师不可能全程参与实验,文章一作的视角是最为清晰的,谁的贡献大,一目了然。
  相对来说,许秋还是更偏向于给莫文琳二作的,毕竟叠层器件的制备,她是一早就参与了的。
  邬胜男如果只是帮忙合成材料的话,大概率能拿到三作,贡献程度还是低了一些。
  这也没办法,总不能整出来一个共同二作吧。
  至于共一,许秋没有考虑过。
  一方面这个工作,他的贡献量确实是最大的,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的贡献相当。
  另一方面,小文章,甚至AM、EES这种文章,许秋给其他人一个共一也无所谓,反正他现在也不缺。
  而这种《自然》大子刊以上级别的文章,不可能随意把一作让出去的。
  除非,自己将来能挂通讯。
  但即使是挂通讯,一作加通讯也比单挂通讯要好很多。
  不过,许秋也不是很纠结。
  其他人有什么想法他无法控制,反正他能做到的就是在正式撰写文章的时候,按照事实排序,问心无愧即可。
  既然清洗基片的工作有人代劳了,许秋便进入手套箱,准备配制溶液。
  他计划中要用到的其他课题组的几种材料,包括COi8DFIC在内,现在自己手上是没有的。
  因此,现阶段顶电池采用的PCE10:IEICO-4F体系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就算把IEICO-4F换成组里的其他近红外材料,比如IEIOC、IEICO-4Cl或者FN-4F的意义也不大,因为都差不多。
  故而,许秋决定暂时固定不动顶电池的有效层结构。
  那么材料方面可以进行优化的部分,就只剩下底电池的J4:PCBM:IDIC-4F体系。
  这个体系作为底电池的光吸收范围,大约在300-700纳米,而作为顶电池的PCE10:IEICO-4F体系,光吸收范围大约在600-1000纳米。
  两者在600-700纳米处的光吸收是重合的,重合程度大约有100纳米,这个范围还是稍微有些大的。
  因此,许秋计划把底电池中的IDIC-4F给替换掉,以期让底电池的光吸收范围向短波长移动(蓝移),从而使得顶电池和底电池两者之间重合波长范围变小一些,给顶电池多留一些光。
  不过,考虑到IDIC这个体系本身还是不错的,可以制备厚膜器件,便于调控底电池的电流,许秋并不打算放弃使用IDIC系列。
  于是,他决定采用IDIC的另外一个衍生物IDIC-M,来代替IDIC-4F。
  相较于IDIC-4F,IDIC-M体系的光电性能虽然略微降低,但也可以保持在12%、13%这个档次。
  最重要的是,IDIC-M体系的光吸收范围,相较于IDIC-4F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
  这主要是因为IDIC-4F和IDIC-M端基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的端基ICIN-2F,引入的氟原子是吸电子的,而后者的端基ICIN-M是给电子的。
  如果选择IDIC-M体系,底电池的光吸收范围就可以控制在大约300-650纳米,它和顶电池PCE10:IEICO-4F体系的光吸收范围重叠范围就只有600-650纳米,也就是重合程度只有50纳米左右。
  重合程度从100纳米下降到50纳米,反应在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上,差不多会偏差1-2个毫安每平方厘米,可以为顶电池的优化留下不少空间。
  同时,重合程度只改变50纳米,这个幅度也刚刚好。
  因为原先IDIC-4F体系的表现并不差,效率可以做到15%以上,现在是在精益求精,选择小幅度的变化,慢慢调节会比较好,如果变化的幅度太大,反而可能“优化”的过了,造成器件性能急剧的下降。
  这个想法许秋刚想出来没多久,模拟实验室那边已经开始同步进行摸索,但还没有出来结果。
  于是,他便在现实中进行同步的实验,也不能凡事都依靠模拟实验系统,因为很多实验灵感都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
  许秋开始配制溶液。
  其中,包括PFN-Br,氧化锌前驱体,M-PEDOT在内的传输层溶液,以及顶电池需要的PCE10:IEICO-4F有效层溶液,都有之前用剩下的现成溶液,不需要进行配制。
  需要额外配制的是,J4:PCBM:IDIC-M有效层溶液。
  许秋直接参照之前J4:PCBM:IDIC-4F的条件进行配制。
  与此同时,莫文琳已经开始对ITO基片进行第一步去离子水的清洗,超声波清洗仪开始嗡嗡嗡的工作着。
  现在购买的ITO基片,是国产的厂家,价格比较便宜,不需要像之前进口漂亮国的基片一样,反复利用,可以当做一次性的耗材使用。
  再加上每一片基片上面都有一层塑料保护膜,表面比较干净,因此清洗基片的步骤也简化了一步,不需要使用肥皂水进行清洗,直接用去离子水、丙酮、异丙醇清洗即可。
  把基片盒子丢入超声波清洗仪后,莫文琳步伐轻盈,无声的走到许秋的身边,突然开口问道:“许秋,为什么叠层器件我做了那么久都不行,你一来效率就突破15%了呢?”
  “吓我一跳……”许秋本来在全神贯注,用两只镊子左右开弓,夹取聚合物给体材料J4,结果被莫文琳一惊,材料直接飞了出去。
  好在,他现在镊子的熟练度已经达到了五阶40%,一个回首掏,精准的夹住了飞到半空中的J4材料。
  当然,这番操作运气成分居多,同时也有聚合物材料比较“轻”,不容易落地的因素在里面。
  见状,莫文琳惊叹道:“秀啊!”
  “还不是因为你,差点掉了,”许秋没好气的说道:“这一块J4估计有30毫克,换算成软妹币,就要300块呢。”
  “我知道错啦。”莫文琳吐了吐舌头,她刚才不知道怎么的,就是想捉弄一下许秋。
  其实,在实验室里,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危险的,材料掉了倒还好,就是亏点钱而已。
  如果是是在做高危实验的时候,被惊吓到,手一抖可能就会发生实验事故。
  因此在做实验的时候,如果怕突然惊吓到其他人的话,通常会先弄出些声响,表明自己的存在,然后再讲话或者进行肢体接触。
  就像魏兴思每次走路都是“哒哒哒”的,自带BGM,或许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担心自己的突然出现,吓到学生。
  毕竟,他也知道导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通常都是“大魔王”一类的。
  许秋完成了J4的称量,转头问道:“莫文琳,你刚刚说什么?”
  莫文琳复述了一遍刚刚的话:“我说……许秋,为什么叠层器件我做了那么久都不行,你一来效率就突破15%了呢?”
  “噢,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啊。”许秋自然不会说,是因为已经提前在模拟实验室中拿到了结果。
  不过,他之所以决定直接把最优条件拿出来,只用三批器件就冲到了15%,也是因为莫文琳之前的摸索过程,有了铺垫,他直接拿最佳结果出来也不显得突兀。
  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是如他所说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要是莫文琳的器件一直扑街,他多半也得演一演,过一周半个月再把现实中的叠层器件效率做到15%。
  “真的咩。”莫文琳瞬间把自己代入到了“巨R”的角色中,虽然她也知道许秋大概率只是随便说说的,但内心还是挺开心的。
  “真的。”许秋认真确定的回应道,对待手下的妹子们,能多鼓励还是要多鼓励的,就像企业老板一样,画饼灌鸡汤不一定有用,但总好过不画饼不灌鸡汤,说不定就能忽悠到人了呢。要相信,世上还是傻子更多的。
  许秋继续称量PCBM,他在试剂盒中找了一会儿,发现剩下的PCBM并不多了,于是问道:“PCBM是快用完了吗?”
  “是啊,”莫文琳回应道:“本来想和你说的,但是我忘记了。”
  “行,”许秋点点头:“我等会儿和吴菲菲讲一下。”
  平常买药品一般都是找国内的试剂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直接到联系对方,或者通过药品仓库进行购买即可。
  而组里的PCBM,一直都是由漂亮国的NANO-C公司提供的,需要进口,手续会复杂一些,之前都是吴菲菲负责处理。
  倒也不是说非进口不可,就像ITO基片后来就换了国产的。
  只是,一方面因为PCBM国产的也没有便宜太多,另一方面也是用习惯了NANO-C这个品牌的PCBM,一直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而在实验室中,比较忌讳的就是随意改变实验条件,试剂的品牌也是实验条件之一。
  哪怕两种试剂,名称一样,分子结构一样,纯度也一样,但实际用起来,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贸然更换品牌,可能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
  比如,之前陈婉清做有机光伏倒结构器件的时候,她用到的是三氧化钼蒸镀靶材。
  中途有一次旧的三氧化钼用完了,本来想回购原来那家,结果发现断货了,需要等两周才有货。
  当时为了实验能继续进行,她便换了另外一家,纯度都是一样的,材料检验报告也没有问题。
  但做出来的器件性能就是不行,比之前用的那种三氧化钼效率普遍低2%左右。
  后来换回了原来那种三氧化钼,器件效率才恢复正常。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谁知道呢?
  或许是和靶材的颗粒有关,或许是和里面某种微量的杂质有关,也可能刚好买到了一瓶次品……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就算强行找原因,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忙忙碌碌,花费半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原因,最后有什么收获吗?
  没有,只是单纯的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罢了。
  实验室中,许秋和和莫文琳两人一边工作,一边闲聊着。
  直到韩嘉莹进入实验室,号称:“我写文章写的有些累了,过来随便看看。”
  两人这才停下了交流,各奔东西。
  莫文琳转身离开,说道:“我回去写文章啦。”
  于是,许秋换了一个聊天的对象,他一边和学妹侃大山,一边制备器件。
  旋涂氧化锌,作为第一层传输层;
  旋涂PFN-Br,作为第二层传输层;
  旋涂不同厚度的J4:PCBM:IDIC-M,作为底电池有效层;
  旋涂M-PEDOT,作为第三层传输层;
  旋涂氧化锌,作为第四层传输层;
  旋涂不同厚度的PCE10:IEICO-4F,作为顶电池有效层;
  蒸镀三氧化钼,作为第五层传输层;
  蒸镀银,作为电极。
  这是之前经过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加工工艺,许秋直接套用过来。
  毕竟现在只是将IDIC-4F更换为IDIC-M,传输层方面的加工工艺大概率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直忙活到晚上十点多,许秋终于完成了新的一批IDIC-M体系叠层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最高效率达到了14.67%。
  同时,模拟实验中的IDIC-M体系的初步摸索结果也出来了,最高是14.97%,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而IDIC-4F体系的结果,经过这些天的多次优化,目前已经达到了15.32%,上升空间并不大。
  虽然这批IDIC-M体系的叠层器件效率,暂时没有IDIC-4F体系的高,但许秋也不是很在意。
  他本来也不指望只靠制备一次器件就实现效率突破,这次尝试,主要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有没有问题。
  现在仅仅是初步尝试,IDIC-M的体系就已经做出了与IDIC-4F相当的器件效率,说明当前优化的思路大概率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几率能把叠层器件效率上限,再往上提升一些,或许能够达到15.5%以上。
  至于能不能上16%,这就要看运气了。
  完成了现实中的初次尝试,剩下的工作,许秋主要还是打算交由模拟实验室进行大范围的摸索。
  因为相较于普通的单结器件,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在优化时的工作量翻倍都不止,有系统的帮忙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具体来说,在单结电池中,只有唯一的有效层,只需要优化一个有效层的膜厚,摸索范围通常在80-150纳米之间。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光伏体系,把有效层的膜厚做到100纳米左右,就算偏离了最佳膜厚,通常也能达到最佳膜厚效率的90%。
  如果不是冲刺效率的工作,可以做的不那么精细。
  而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有两个有效层,需要同步优化两个膜厚。
  两个膜厚就是双倍……不,是相乘的“快乐”。
  不仅如此,摸索的范围也更大,底电池一般要从50纳米做到300纳米,顶电池要从50纳米做到200纳米。
  以底电池膜厚50-300纳米,顶电池膜厚50-200纳米为例。
  就算是以非常低的精度,比如5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也需要做6*4=24组器件。
  这么低的精度,在冲刺高效率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有时候膜厚差10纳米,效率可能就会偏差0.3%、0.5%。
  那么选择高精度,比如1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就需要做26*16=416组器件。
  现实中,要是做416种条件得累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折中的选择,以20纳米为间隔的话,也需要11*9=99组器件,保守估计也得爆肝一周才能完成。
  这或许是叠层器件做的人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超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IDIC-4F、IEICO-4F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何况那个时候,主要在优化传输层的结构,如果换了新的有效层体系,参照物就变了。
  总的来说,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叠层器件阵列,一边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另一边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
  许秋在阅读Yang Yang课题组发表的叠层器件文章的时候,看到他们将这个阵列表现为一个二维图谱,横坐标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纵坐标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中间用颜色和等效率线标注出对应坐标点的器件效率。
  此外,Yang Yang他们还绘制了一些关于叠层器件效率的理论分析图谱。
  这些图谱非常的直观,许秋决定同样将类似的方法应用在自己之后的文章当中。
  其他人已经造好了的轮子,自然没有不用的道理。
  周一,组会。
  吴菲菲带领的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叠层器件的制备与优化开始正常运转,她们参照有机光伏那边的经验,对自己的工艺进行改良。
  不过,因为上周许秋器件做的比较多,其他人抢不过他,像孙沃基本上都摸不到手套箱,所以钙钛矿团队上周加起来一共就只做了一批器件。
  看到这个情况,魏兴思也在考虑要不要尽快搬迁实验室了,现在只有两个手套箱,实验资源确实有些紧张。
  不过,想了想搬迁的难度,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好在,钙钛矿虽然只有一批器件,但器件效率相较于之前提升的还不少,从8%达到了9.6%,算是实现了一个小突破。
  另外,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吴菲菲基于8%的效率,30%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的结果,开始整理文章,目标期刊JMCA。
  吴菲菲写文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不到一周的时间,进度便达到了五成左右。
  现在钙钛矿团队大体的分工,是孙沃带着两个本科生负责干活,吴菲菲负责写文章和指导实验,偶尔下场做一做实验。
  有点像是许秋带领的有机光伏团队。
  不过,两个团队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方面,吴菲菲的团队人数比较少,只有孙沃一个刚刚入学的硕士生,以及两个本科生,战斗力不足。
  许秋这边有两个博士,一个博后,三个本科生,韩嘉莹虽然是本科生,但进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实力也不差,至少比孙沃强的多,加起来的战斗力估计是吴菲菲她们两倍都不止。
  另一方面,吴菲菲她们当下的研究进展,难以在整个钙钛矿领域,或者细分的二维钙钛矿领域中处于领跑地位,而许秋现在基本上是走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最前方。
  这就导致吴菲菲她们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些边角料,只能看着别人吃肉,发CNS,自己勉勉强强喝口汤,文章的上限差不多也就是AM了,想发NC估计都有点困难。
  同时,这也导致钙钛矿团队里的孙沃,基本上只能稳定拿二作,而有机光伏团队基本上人人都有机会发一区一作文章。
  孙沃想要发一作的文章,必须自己找课题,因为吴菲菲自己的文章都不够发,不可能随便把课题给他的。
  像孙沃之前发的那篇ACSAMI文章,已经算是吴菲菲半送给他的,后面他想发一作文章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但这对他一个刚刚入门的硕士生来说,属实有些困难。
  当然,学校对硕士生的毕业要求只是一篇中文核心,现在孙沃有一篇SCI二区,哪怕魏兴思组里的要求严格一些,顺利毕业肯定是没什么问题了,倒也没太大的压力。
  孙沃之前选择读研,虽然嘴上说是“看看自己适不适合科研”,其实是在“逃避就业”。
  现在看来,搞科研好像还不如当时直接去就业呢。
  不过,很多道理都是亲身经历过后才懂,在没有经历之前,就算别人好心提醒,也可能会被当做是在欺骗。
  现在孙沃已经上了贼船,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了,毕竟,他虽然是魔都土著,但也只是普通家庭,不像田晴家境殷实可以随便浪。
  这也是很多课题组导师可以随意拿捏手中研究生的原因,即使学生选择退学等极端的方式,导师损失的也只是一些名声,而学生的耗费的时间,再加上丢失了应届生身份,损失的就非常大了。
  除非家里有矿,或者提前找到了什么稳定创收的手段,不然一般研究生还真的没有什么勇气去反抗导师。
  就算有怨气,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等毕业了再去实名举报一波。
  虽然大概率没什么用处,但恶心一下导师也不错,还可以出口气。
  段云这周请了几天假回老家了,说是去和台城那边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进一步的洽谈,看来他还是更加钟意老家那边的工作,似乎打算确定下来了。
  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比较大了,家里的人也希望他能在家附近工作,不要在外面“瞎折腾”,毕竟,种花家老一辈人的家庭观念很多都讲求一个“落叶归根”。
  不过,当下不少的年轻人对“家”的看法已经渐渐的改变了,他们不再那么看重“家”这个概念了。
  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在国内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
  当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他就越趋于理性,越倾向于当一个“独立的人”,“家”这种传统的概念对他们的束缚也就越小。
  类似的情况,现在社会上丁克家庭变多,非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现象越发的严重,同时还出现即使放开二胎,人口出生率仍然逐年下滑的现象……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实就是这种“独立的人”或者说“理性的人”变多了。
  当人们变的理性,开始思考,就会发现以现在全面内卷的社会环境下,自己一旦生了孩子,除非“穷养”,不然肯定会极大的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毕竟小孩可被号称是“四脚吞金兽”。
  如果“穷养”了孩子,孩子没有补课,也不报班,大概率是竞争不过同龄人的,输在了起跑线上,不能拔尖,大概率就考不上好的大学,甚至考不上高中,只能读职高,那将来孩子必然要重新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
  那要是选择咬咬牙,依靠拉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富养”孩子,将来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卷王”吗?就一定能脱颖而出吗?
  不一定的,因为你的孩子的对手,他们的父母可能也和你抱有一样的想法。
  就像大家嘴上都说着“太卷了,我要躺平了”,但背地里可能都在暗暗的发力一样。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内卷客观存在,我改变不了现实,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了。
  只要我当了“卷王”,我活下来了,管其他人洪水滔天呢。
  换言之,“独立的人”或者说“理性的人”更加利己,他们会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优的生活方式。
  而关于生孩子的结论,就是“生孩子不利己”,于是,很多“独立的人”或者说“理性的人”便选择了倾向于不生。
  但在把这种倾向付诸于行动时,大概率需要顶着“家”的压力,毕竟这不符合老一辈人的观念。
  而“独立的人”或者说“理性的人”,“家”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比较小,有较大的概率可以顶得住。
  最终表现的形式嘛,就是当今的丁克化、少子化。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所有人都不生孩子,那么将来就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紧接着就是人口老龄化,大家一起遭罪,延迟到七十、八十岁退休,再后来就是国家发展速度减缓、停滞甚至陷入衰退。
  未来种花家在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可能也会演变成为当下欧美霓虹等发达国家的样子,整个社会非常的两极分化:
  顶层的富人拼命的生孩子,为了从中筛选出来一个优秀的继承人,从而稳定住自己家族所在的富人阶层,不至于“富不过三代”;
  底层的贫民同样拼命的生孩子,反正全部都穷养,有一个能够“野鸡变凤凰”那就血赚,同样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家族“穷不过三代”(灭绝);
  而中层的中产,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经过理性分析,很多人选择了不生,生孩子的意愿最低。
  田晴依然保持着慢节奏,撰写“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文章,当前进度四成,目标期刊ACSAMI。
  陈婉清现在都没什么存在感了,大多数时间都在蓝河那边,不过,学姐看起来状态还挺轻松的,大概去公司上班比在实验室干活要轻松一些吧。
  许秋之前和一位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的学姐聊天。
  这位学姐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公司做研发,年薪40W,毕业前待的课题组的工作强度与魏兴思这边相当,差不多8106。
  当许秋问起她:“是在实验室搬砖辛苦,还是去上班996辛苦”时,对方笑了笑,毫不犹豫的说:“实验室搬砖辛苦。”
  具体的原因,许秋没有追问,不过根据自己的经历,他大致能想明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公司干活有钱拿,而在实验室搬砖几乎没钱,哪怕两者工作强度相同,感受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一般公司招来的博士,手下都会配有有硕士和本科生帮忙干活,博士自己基本上是不怎么需要干体力活的,只需要指挥手下,把握大方向,处理一些关键问题即可。
  而在实验室,博士生、硕士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搬砖的苦力。
  就像魏兴思组里,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博士后,工作强度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
  博士生的工作强度可能还更高一些,因为课程比较少,而且还有毕业的压力。
  许秋没有汇报,周日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大伙儿们分享过了。
  韩嘉莹继续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当前进度五成。
  她在组会上讲了讲PTQ1材料的一些表征数据,包括之前送样的核磁数据已经处理完毕。
  虽然像聚合物材料做核磁实验,可以分析的东西几乎没有,但根据惯例,这些实验都是需要做的,许秋有时候也会暗自揣测,这或许仪器厂商和期刊公司背后共同串通好的?
  现在PTQ1这个工作,数据的完整度大约八成半,只差光源数据。
  邬胜男领到了新任务,合成包括COi8DFIC在内的几种受体材料,还有她自己的体系FOIC等。
  她负责的杰青基金申请书差不多快要完成,刚好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实验。
  毕竟,发文章才是她博后期间的重点。
  当然,写本子也不能说不重要。
  日后邬胜男想要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也要独自写本子,去申请项目。
  只要成果不是惊世骇俗的那种级别,本子写的好坏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申请的项目能不能通过。
  就算到国外发展,要申请经费,也是需要写申请书的。
  总之,搞科研,笔杆子上的技能和实验方面上的技能同样重要。
  莫文琳因为许秋上周接手了叠层器件的制备工作,所以没怎么做实验,专心整理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目标期刊AFM,目前进度三成。
  最后,几位本科生汇报,因为临近考试周的缘故,他们集体表示之后过来的频次会少一些。
  几位本科生现在都还没有一作的文章,不过挂名三四五六七八作的文章倒是有一些。
  有机光伏团队的殷后浪、徐心洁挂名的文章更多一些,这让钙钛矿团队的于娅和邓虎分外的羡慕。
  可他们也没有办法,当时人是许秋挑的,他们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
  其实他们内心也知道,自己表观上水平,比如英语成绩、绩点方面,确实差殷后浪和徐心洁一些。
  有些时候,机会来了,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错失掉,确实还是蛮可惜的。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钙钛矿这边也不差,从学术成果上来讲,至少能超过八成以上的课题组。
  组会结束后,魏兴思说道:“许秋,蓝河找我们有事情商量,下午我开车带你一起过去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