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中东(6)
“看来北非的天气不错嘛。”雅尼克热情的欢迎从北非回来述职的隆美尔,不禁心中吐槽了一下这家伙明显是借着述职的借口回来看望他老婆的,没过几天就是他老婆的生日。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隆美尔的爱情观,可以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年时代的隆美尔性格坚毅,腼腆内向,不吸烟,不饮烈酒,不近女色,始终过着严谨的斯巴达式的禁欲生活。1911年3月,隆美尔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进修,为期8个月,而他却很少去体验这座海滨城市灯红酒绿的夜风景。
那时的但泽常常举行军官舞会,这些青年学生以及一些当地名门的女儿都会被邀请参加。在一场夏日的舞会中,隆美尔认识了一位名叫露西.莫林的17岁少女,并对之展开疯狂的追求。
而露西一开始并不喜欢隆美尔,认为他过于严肃,和自己活泼的性格并不相称,但当隆美尔戴起单片眼镜惟妙惟肖地模仿其普鲁士的军官们时,她还是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两人迅速陷入热恋当中。
在军校的学习生活中,隆美尔除去日常的学习、操练,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给露西写情书上。这个习惯即使是在日后逐日吃紧的北非战场也没有改变。在北非,隆美尔每天都要给露西写一封信,有时甚至是几封。有的信工工整整,倾吐着闲暇时光的思绪,有的则写在文件、日历等部队用品的背面,往往由他口述,副官执笔。在战争结束后,露西保留着北非期间隆美尔给她写的1000余封信。这些信后来被美军搜查走了。有趣的是,由于落款统统是“你的埃尔文”,所以这些信件并没有被归入隆美尔的材料中,而是另开了一个“埃尔文”的户名。直到战后很多年,这些信件才辗转回到露西手中。
根据露西女伴的回忆,“隆美尔把露西宠得几近娇纵,他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最亲爱的露,有什么要求你就说吧’,到后来,简直把她宠得像一个泼妇。如果她不喜欢她的哪个女伴,其他人就必须一起排斥。”这样看来,也不难理解当1944年隆美尔夫人和高斯的夫人发生口角后,隆美尔为何不留情面地把高斯赶了出去。
诺曼底登陆前,正好是露西的生日,因为前线天气一直不好,隆美尔抓住这个机会返回德国为夫人庆祝生日了。
哪知道盟军偏偏就选择了这一天作为登陆日,战场上战机是稍纵即逝的,当隆美尔赶回战场的时候,就算他是沙漠之狐也无力回天了。
汇报完北非的局势后隆美尔提起了中东战事。“殿下,进攻中东的犹大人集团军……”
雅尼克边在文件上签名,边随口问道。“他们怎么啦?”
隆美尔犹豫了一下,才小心翼翼的开口道。“我听说他们不接受对方的投降,甚至屠杀之前抓到的战俘。”不接受投降进行屠杀和杀战俘都是严重违反日内瓦有关条约的行为,从开战到现在德军从没出现过这种事。
“哦?谁下的命令?”看着雅尼克这幅副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样子;隆美尔也猜出他已经知道了此事,不过还是如实回道。“是犹大人集团军临时司令。”
“你在想这是不是我下的命令?我是有这个想法,不过并没有下达过命令。这个司令很有眼力见嘛,看来将来能成大事。”看着隆美尔而欲言又止的模样,雅尼克继续道。“有什么好惊奇的,这些家伙各个都有当恐布分子的潜质,现在消灭一点是一点,难不成留着当后患。这也是我专门调遣犹大人进攻中东的原因。他们要在耶路撒冷建国,以后得经常跟阿拉柏人打交道,先让他们练练手。”
谈话间戈培尔博士来找雅尼克。“戈培尔博士,在报纸上登一下中东战事,就说那些阿拉柏士兵各个骁勇善战,战斗到最后一人宁死不屈,是值得敬佩的对手。”
听得隆美尔目瞪口呆,那些阿拉柏士兵战斗力只能用渣渣来形容,简直就是一触即溃、不堪一击;殿下却说这些家伙骁勇善战宁死不屈?
雅尼克笑笑道。“那些阿拉柏士兵都是英勇战死的,谁敢说他们是投降后被处死的?就算传出去谁信?”
“还有,我们将战争中出现的难民送往美洲。美国人不是喜欢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么,看他们收不收这些难民。一旦美国人拒绝接受,我们就大力抨击美国人的虚伪。”
后世的全世界难民数量,那是有亿级别,尤其是在中东地区,难民数量就有几千万。而大部分的难民,之所以成为难民,基本上都是因为战争引起,在战争下家园被破坏,财产散尽,最终沦为难民。
这些战争大多跟美国有关,可以说是美国造成了这些民众流离失所,理论上有责任帮助,接收难民;而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享受世界利益。出于国际道义来说,美国也是有着最核心的义务,来接收难民的。
但事实正好相反,美国自始至终从来没有接收难民,甚至非法移民也很难进入美国。他们奉行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优先”。
美国只要利益,不要负担。如果大批难民涌到美国,对美国来说,只有损害没有利益。而且美国还担心,难民的到来,会使得美国治安混乱,所以坚决不接收一个难民。他们只欢迎有钱,或者有才,或者有权的人到美国,移民美国,因为这对美国才是有利的。
而现在雅尼克准备把中东的难民统统送到美国去。虽然两国宣战,德国是不能亲自送了,可还有不少中立国呢。
比如希腊。
刚好希腊最近跟德国谈一笔军火贸易,雅尼克便让希腊帮个忙,给难民运输船挂上希腊国旗;而希腊自然不敢得罪德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