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德苏战争(34)

  “乌拉!”
  随着震天的呐喊,密密麻麻的苏军士兵冲向了德军不久前占领的一处小山坡。
  小山坡的临时阵地上,德军营长看着这些好像打了鸡血一样,高喊着乌拉口号冲过来的苏军士兵,露出鄙夷的神情。“啧啧,这些苏军指挥官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上一次大战时期呢。”
  其实早在俄土战争时期,人们就发现密集的冲锋已经要过时了,但到了一战,各国的战术都是挖很深很深很深很深的站壕,再铺上铁丝网。这玩意儿会大大地阻碍进攻方的速度,导致更大的伤亡,守方的野战炮炮口时刻瞄准“无人区”,这种情况使进攻方不得不采用人海战术(人少了冲不过去)。
  而到了二战时期,除了苏军和日军,几乎没有哪国大规模玩这种人海战术。
  当然,他们的人海战术并不是无脑闷头冲,日军的冲锋很有章法,队形既不过于集中,也没有过于分散。每个班十三四个战士被分为四个战斗小组,三个步枪小组在前呈斜线排列,掩护后方的机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射击视野都不被遮挡,而且还能形成交叉火力,相互配合。
  日军操典对单兵的战术规范也有详细要求。冲锋的前半段日军要求士兵必须挺直腰杆,这样进攻速度比较快,还有利于保持军容和士气。接近敌方阵地前两三百米时,则要求士兵尽量弯腰曲膝,利用各种有利地形做掩护。越过这最后的两百米,日军最擅长的白刃战就开始了。不过日军进攻非常依赖炮兵支援,只有充足的炮火支援的时候万岁冲锋才有效果,不然就会变成自杀冲锋。
  而苏军则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并尝试对部分部队机动化。在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卓越将领的影响下,苏军理念非常超前,甚至能够接受在当时被认为是“没啥用”的冲锋枪这种新式武器,要求每个作战单位都装配。
  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更是一套完善而强悍的作战体系,然而,由于肃反运动的发生,军官团体素质的急速下滑,苏军蓬勃的发展期就此中断,“大纵深”日渐僵化,初期建立起来的大兵团作战理念却是深入人心。不过,被仓促提拔的军官水平有限,大多并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不少军官思想甚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只会让步兵一股脑地向敌军阵地冲锋。
  不过这样的无脑冲锋,并不是苏军冲锋战术的初衷;正儿八经的步兵冲锋战术,实际上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的。早在沙俄时代,俄军就规定当步兵发起进攻时,单兵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以密集队形向对方展开冲击;作战单位与单位之间则保持300-400步。苏联时期,该战术得以强化,规定单兵之间距离规定在5步左右,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作战队形,旨在分散敌军火力,灵活快速而凶猛地冲击对方防线。
  由此可见,正宗的苏军步兵冲锋战术与“无脑冲锋”根本就是两码事儿,而当苏军扛过了战争初期的溃败后,他们不但适应了战争强度和德军战法,还想出了破解德军进攻的办法。冷静下来的苏军无疑是非常可怕,他们将步兵冲锋战术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解放乌克兰的战役中,原本严阵以待的德军,不少部队出现了一触即溃的情况。作战素质极高的德军士兵为何变得如此脆弱了呢?有战俘曾说,他们在工事中观察苏军进攻时,最初只看到一排士兵朝着自己冲锋;片刻后,这条人影构成的细线迅速加粗,很快,视野尽头全都是苏军士兵。这些苏联人喊着口号如潮水般疯狂扑来,叫喊声与脚步声震耳欲聋,“就像是有100万苏联人同时冲来”。德军士兵目睹这种场景早就无心恋战了,大批士兵索性放弃抵抗,甚至有不少人当场崩溃,德军兵败如山倒。
  而此时的苏军显然还处于“无脑冲锋”的阶段。
  一旁的副营长赞同的点点头。“连一辆坦克都没有,甚至没有炮火准备。这不是纯粹来送死的么?”这些士兵活着是妨碍他们的长官升官发财了?
  “我们的秘密武器准备好了么?”
  “早就准备好了。”
  “距离差不多了,让他们开火。”
  所谓的秘密武器是豺狼坦克的地盘和V3大炮的炮管结合起来的160毫米自行迫击炮。迫击炮自然不是什么新式武器,特别的是它的炮弹,是特制的反步兵集束炸弹。
  “轰!轰!轰!轰!轰!”
  五门迫击炮发出怒吼。
  大型的迫击炮由于身管长度过长,很难从炮口塞入弹药。因此也会和普通火炮一样采用后膛装填的方式。装炮弹的时候将炮身放平,打开炮膛,将炮弹装入后再调整射击角度。然后拉炮绳对炮弹的底火击发。缺点是射速慢,平均一分钟只能开2-3炮。优点就是口径大,威力也大。
  出膛的炮弹并没有像普通的迫击炮炮弹一样落地爆炸,当炮弹达到它的最高点时弹体裂成两瓣,抛洒出无数颗巧的球状的东西,犹如天女散花一般。
  “轰!”
  “轰!”
  这些子炸弹在离地面两三米高的地方纷纷爆炸,每颗炮弹能携带50枚子炸弹,四散的碎片犹如风暴一般席卷了下方的苏军士兵。
  成片成片的苏军士兵瞬间倒下,惨叫声此起彼伏,剩余的人还未来得及从这可怕的攻击中缓过神来,德军阵地上响起密集的枪声,又瞬间扫倒了一大片。
  就在苏军士兵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犹豫不决之时,第二波炮弹再次来袭。
  苏军终于退去,不过德军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进行反冲锋,这个时候需要整理弹药,加固阵地。
  可就在这时,苏军的后方有人拿着扩音器歇斯底里的喊叫道。“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要求每一个士兵勇往直前,不准后退!根据‘270号’命令,退怯、犹豫不决的都是叛国罪!再后退我们就要开枪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