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监国

  封闭一个多月的东宫大门,缓缓打开。
  许久未开的宫门,发出吱呀呀的刺耳声音,宫门前守卫的羽林、千牛两军,无不面面相觑,甚至大为惊讶。
  将领高声喝令,兵士匆忙列阵。
  他们的职责就是封锁东宫,不许任何人进出。
  可当看到了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和太子太保秦琅两位太子老师的身影,两位当值的将军便又都不敢炸刺。
  看到两人身后出现的太子殿下身影后,两位将军终究还是不敢失职,硬着头皮上前。
  一边走一边细细打量,发现太子殿下精神很好,紫金冠圆领袍明玉带,脸上气色红润,微有红斑,可不细看倒也瞧不出来。
  太子身上瞧不出半点虏疮的样。
  将军们略为宽心,殿下似乎是大好的样子了。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拜见赵国公、卫国公!”
  承乾抬了抬手臂,面带着微笑,依然是那副温仁的贤太子模样,“老师说孤无碍了。”
  将军微微有些难色,“末将奉陛下旨意在此,职责在身,不敢擅自主张,请殿下允许臣立马奏报陛下!”
  “好。”
  承乾站在宫门外,整个人已经非常舒畅了,他并不在意再多呆一时半会。这一个来月的封锁,让他整个人都非常抑郁,幸亏老师回来了,否则还不知道要继续被封锁到什么时候去。
  金甲将领赶紧去禀报天子。
  承乾便拉着秦琅和长孙无忌做在宫门前。
  那将领离开不到半个时辰,大队千牛卫和羽林军护卫着皇帝骑马赶到。
  马蹄轰鸣。
  皇帝远远看到太子,便滚鞍落马,大步过来。
  几名内侍似乎还想劝诅,可皇帝并没有理踩。
  “承乾!”
  “父皇!”
  父子见面,深情凝视。
  承乾笑着喊父皇,却一下子又流出眼泪来,就连李世民也不由的落泪。
  “怀良,承乾真的没事了?”
  “陛下,虏疮潜伏期最多十七天,而如果已经感染过虏疮,并经过了十七天后,那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事了。”
  感染虏疮后,严重的三五天就会死掉,轻点的也会在十天内死掉,若是能撑过十七天不死的,重点的就是落个麻子,甚至有可能会落下些耳聋等残疾,轻点的一般也就会有些痘印而已了。
  而且一旦出过天花,以后就都不会再感染上这个天花了。
  据说满朝的康熙皇帝,当年他爹传闻为情所伤出家五台山,扔下皇位和帝国不管,满清无奈,只能让他儿子继位,可当时皇子都还小,最后挑来挑去,康熙被挑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诸皇子中是已经出过天花的,还因天花留下了一脸麻子。
  所以从健康角度考虑,康麻子最不容易夭折,所以最后选了他,也就成为了满朝坐皇位最久的皇帝,当了六十一年皇帝,因年号康熙,也被后人称为康麻子。
  出痘后能获得免疫力,其实这个时代还不怎么敢肯定,就跟此时的天花也并不完全大人免疫。
  中原地区因为天花已经传入数百年,所以绝大多数成人已经获得了群体免疫能力,可在一些非中原地区,如一些深山或是草原等地,他们对天花的免疫力可就差的多,所以一旦天花传入这些地方,依然有很强的杀伤力。
  虽然也已经有一些御医注意到这些,并提出相应说法,但毕竟还有些让人难以相信,可此时秦琅亲口说出,李世民却很愿意相信。
  他觉得这些应当是秦琅当初跟药王子弟相谈时得知的,是药王的观点。
  “让阿爷抱抱。”
  李世民上前,一把拥住了承乾。
  一边的内侍将校们,都很是惊慌。
  万一秦琅说的不对,成人也会感染的话,太子身上又还有虏疮,那岂不是要感染皇帝?
  李世民看着承乾脸上因激动而又显现出来的红色痘印,伸手摸了摸。
  承乾两眼发红。
  双手紧搂着父亲。
  这一刻,父子难得的那般亲密。
  “你十一弟和十二弟都夭折了。”李世民抱着长子叹道。
  “九弟还好吗?”承乾问。
  “御医说还好。”
  都说天家无情,可此时李世民跟承乾,也还是真情流露,。
  皇帝牵着太子的手,同返太极宫。
  并下令,解除东宫封锁。
  太极殿里,李世民又仔细的听了秦琅讲解虏疮和防疫的一些看法,深以为然,当场就任命秦琅为负责防疫指挥。
  “陛下,臣请由太子总理,臣协理。”
  那边长孙无忌则提出,眼下不仅要防疫,关中大饥更是严重问题,他建议还是应当立即移驾东都洛阳。
  “好。”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
  这时承乾道,“父皇,儿臣请求留守京师,九弟现在情况不能离京,需要照顾,儿臣愿意留京指挥抗疫并照顾九弟。”
  秦琅也提出,“京中孩童确实不太适合前往洛阳,除非是如太子一样已经出过痘的,要不然有加重疫情传播,以及增加孩童感染的风险。”
  他提议在长安集中隔离那些出现症状的孩童,组织医生安排护工一起看护治理,而对于还没有感染的,也尽量让他们居家隔离。尤其是得给让孩童们戴口罩。
  “十岁以下的孩子尽量都留下来。”
  李世民在沉吟。
  京中现在饥疫双杀,使的局面困顿,加之流言四起,硬是搞的人心惶惶。
  对于流言这些,他还能想办法控制,可没有粮,百姓饿着肚子总是要出事的。
  移驾东都就食,已经刻不容缓。
  承乾能在这个时候主动站出来揽担子,这让李世民非常感动,长子长大了成熟了,经历这些虏疮之后更有担当了。
  当天。
  皇帝在内廷召开了紧急廷议。
  除宰辅重臣们,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一台十二卫六军的主官次官们几乎都被召来议事。
  “朕决定升洛州为东都洛阳,为大唐陪都。鉴于眼下饥情,朕将率京中文武百官及军民们移驾东都就食。”
  “以皇太子承乾留守京师长安,监国!”
  “其六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已下,并取太子处分!”
  廷议一开始,皇帝就直接宣布将移驾洛阳,并让皇太子留守京师监国。
  “以太子太保、太子詹事、翰林院学士承旨、参知政事、京兆少尹、太子左卫率秦琅,加检校吏部尚书,进京兆尹,辅佐皇太子监国。”
  皇帝的任命一道接一道。
  与其说这是召重臣廷议国政军事,倒不如说皇帝早就心中有了决断,只是让大臣们前来听从旨意而已。
  皇太子监国,太子师秦琅再得重用。
  紧接着皇帝宣布,北伐有功的李靖,先前被御史台弹劾一案,已经调查清楚,证明清白。
  故皇帝特追论功绩,拜李靖尚书右仆射,赐绢两千匹,赐实封通前共六百户,加特进衔,并授太子右卫率。
  侯君集再授兵部尚书,并参预朝政,拜相。
  长孙无忌免京兆尹,检校中书令,王珪检校侍中,魏征以秘书监兼尚书右丞,戴胄以民部尚书兼尚书左丞,皆参预朝政。
  御史大夫萧瑀,加特进,参预朝政。
  皇帝在杜如晦和杜淹两位宰相去世后,迅速又调整了宰相班子。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李靖,中书令温彦博,侍中杨师道,检校中书令长孙无忌,检校侍中王珪。
  此外还有参预朝政、检校吏部尚书秦琅,参预朝政、秘书监兼尚书右丞魏征,参预朝政、民部尚书兼尚书左丞戴胄。
  参预朝政、御史大夫萧瑀,参预朝政、兵部尚书侯君集,参预朝政,大理寺卿孙伏枷。参预朝政,礼部尚书陈叔达。
  十三位宰相。
  如萧瑀、陈叔达那都是武德朝就出任过宰相的,萧瑀更已经三拜了。
  秦琅也是政事堂宰相班子里的老人了。
  头一次拜相的,是侯君集和李靖这两人。
  秦琅、李靖、长孙无忌、王珪四位宰相,被皇帝任命辅佐太子留守京师。
  紧接着皇帝又分封皇弟皇子们为王。
  封其弟李元裕为郐王,李元名为谯王,李灵夔为鲁王,李元祥为许王,李元晓为密王。
  封皇六子李愔为梁王,皇七子李贞为汉王,皇八子李恽为郯王,皇九子李治为晋王,皇十子李慎为申王!
  秦琼晋封司徒,开府仪同三司,世封剑南道松州刺史。
  一系列的人事命令。
  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殿中大臣们倒是并没有什么异议,连向来喜欢喷皇帝的魏征,这次也很安静。
  谁都知道眼下长安局势如火,再耽误不起了。
  灭突厥的胜利,也无法冲淡如今长安的困境。
  “即日起暂停大明宫修建!”
  虽然大明宫修的很顺利,可眼下这种饥情,皇帝都要逃到洛阳去吃饭了,长安哪还能再集中那么多民夫工匠来修宫殿,粮食供应不了,事实上,之前已经陆续停工了。
  只是还没有这样一道总命令而已。
  长安的三万七千多禁军,以及三万六千南衙番上府兵,再加上三千东宫旅贲,除太子旅贲军外,其余的大多要随皇帝去洛阳就食。
  北衙六军,只左右金吾卫各留一千,南衙十二卫军,只留左右骁卫各一千。
  能走的都走,十岁以下未出过痘的孩童,尽量留在京中。
  不仅是长安城,整个关内,能走的都走。
  朝廷会尽量想办法在官道沿途,设立一些粥站施粥,帮助百姓逃往关外,去山南、江南、淮南等这些地方。
  每个人的脸上都很沉重。
  谁都知道这样的逃荒,意味着什么。
  这将意味着会有无数饥民百姓饿死在半路上,尤其是眼下虏疮疫情期间,这种逃荒,更不可避免的要加重疫情传播。
  可没有办法了。
  总不能把所有人都封锁在城中吧,总不能封锁州县道路,让大家活活饿死吧?
  相比起疫病威胁,饥饿的威胁更加严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