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秦非顿时气怯。
  魏明抬手示意,一旁的小内侍捧着漆盘上前,他先拿起一叠空白纸张,示意秦非几人传看。
  “这些纸张柔软绵韧,厚薄均匀,而且不易被虫蛀,你们猜一百张要价几何?”
  一人道:“此纸确实质软,又洁白又平整,可用来书写作画,一百张六百文?”
  魏明摇摇头:“六十文。”
  其他五人大惊,连粗人秦非也张大了嘴巴,他虽然是武将,也知道纸张有多贵,这么好的纸,居然这么便宜?
  魏明又从漆盘里拿起几本册书。
  秦非接了其中一本册书,随意翻开看了几眼,没看出什么名堂。
  另外几名文士却都发出惊讶的感叹声。
  一人道:“我从未见过这样精巧的装订之法。”
  另一人道:“装订之法倒也罢了,你看里面的文章,这些画是怎么拓印的?每一幅都线条清晰,当真是独具匠心。”
  几人感慨了一番,笑着问:“这些书是由哪位大儒主持撰写刊印的?我等怎么没听说过?”
  刊印书籍可不是简单的事,他们曾协助郑宰相主持刊印新朝历书一事,深知其中的艰辛。
  魏明面无表情地道:“是七公主。”
  众人呆了一呆。
  魏明指指那些纸张:“这些纸张只是谢家书坊卖出的普通纸,除了这些,还有价格昂贵的洒金纸,桃花纸,当然也有更便宜的粗纸,其中最受士子喜爱的是物美价廉的绵纸,荆南一带的百姓称呼这种纸为谢家纸。”
  “至于这几本农书、医书,也是谢家所出。他们在各地的书铺不仅撰书、印书、卖书,还允许百姓前去借阅书册,提供纸张让他们抄书。荆南的藏书楼已经收集了万卷图书,每天有书生文人前去求书,谢家人来者不拒,每人只收一文钱。”
  众人神色顿时一凛。
  世家为什么能代代繁荣、能人辈出?
  世家和寒族之间为什么泾渭分明?
  因为世家不仅长期垄断权力和财富,还彻底垄断了学识。
  世家子弟四五岁就开蒙读书,他们有贤明的长辈,有博学的老师,有丰富的藏书,有世代积累的传承,有渊源的家学。
  普通人家的子弟呢?
  光是纸张笔墨的消耗就能拖垮一个家庭,普通人家举全族之力也未必能培养多少读书人。
  富户之家倒是不必为银钱发愁,可是他们家中也没有多少藏书,想凑齐一套四书都难,更别提那些珍贵的大儒之作。好不容易费尽千辛万苦得到一本错误百出的抄本,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师长,书读百遍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屋中几人都是寒门出身,头悬梁锥刺股,历尽艰辛才走到如今,而他们因为出身所限,不可能身居高位,永远只能屈居世家子弟之下。
  这世上,大概只有他们能看懂谢家纸,谢家藏书楼背后的深远意义。
  让学识得以在民间流传,让平民百姓可以用得起纸张,可以买得起书本,可以不花分文就能看遍谢家收藏的所有藏书。
  造福万民,功在千古!
  众人神色,难掩激动之色,“这些果真是七公主的主意?”
  魏明点点头:“谢家嫡支已经断绝,他们行事低调,没有大肆宣扬,我也是花了半年才查出来下令开放藏书楼的人是七公主,主持撰写农书的人也是七公主,她命人在荆南设了一座书坊,每天有一千人收集整理书目、撰写文章。”
  众人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秦非面露疑惑之色,既然长史知道七公主做了这么多造福百代的好事,为什么还要害七公主?
  他挠挠脑袋,道:“七公主有慈悲心,心系天下,不让须眉,我们更不应该让她代嫁。”
  其他几人纷纷向他投来同情的一瞥。
  魏明懒得理会他,看着其他几个人:“前不久宰相府春宴,二皇子为七公主购置了一盆牡丹花,花了数万金,我故意将风声放出去,果然有人骂二皇子奢靡。七公主收下了花,春宴当天,她没有出席,却派人把花送去了宰相府竞争花王,最后那盆花获胜,七公主把花卖给了一个豪商,卖花的钱,七公主全都用来安置流民。第二天,弹劾二皇子的折子就少了一半。”
  他停顿了一下。
  “七公主看似娇柔贤淑,实则心机深沉,又乃国色,她出一趟宫,世家子弟争相追逐,日后将有多少朝官是她的裙下之臣?”
  魏明神色郑重。
  “七公主必为我等心腹大患,她在二皇子身边一天,二皇子就多一分胜算。”
  所以,既然可以一箭多雕,同时除掉七公主和二皇子,为什么不让七公主代嫁?
  众人沉默。
  秦非不吱声了。
  魏明转身,朝李玄贞站着的地方拱手:“殿下,这一次您不能再心软了。”
  李玄贞沉默了很久,耳畔响起那道嘶哑的嘱咐:“为阿娘报仇……长生奴,为阿娘报仇……”
  寒意涌遍全身。
  他站在幽暗的角落里,点了点头。
  魏明大喜:“我这就去安排!”
  太子终于能对七公主狠下心肠了。
  ……
  这日,瑶英正对镜挽发,王府外忽然来了两个太监。
  “贵主,圣上召见。”
  第17章 酋长求娶
  瑶英跟在太监身后,缓步登上苔痕斑驳的长阶。
  寒星初落,晨曦薇露。
  报晓的钟声响彻整座殿堂。
  朱红的直棂窗里隐约透出摇曳的烛光,李德勤于政事,几乎每天都会召见政事堂的大臣议事,内殿的烛火彻夜不熄。
  太监进殿通报。
  瑶英立在丹墀之上,回首遥望远处半山腰上矗立着的恢弘宫殿,如初雪般洁白的脸庞上没有一丝表情。
  宫城东北角层峦叠嶂,楼台殿阁坐落其中,檐牙交错、鳞次栉比,琉璃瓦上浮动着清冷的潋滟辉光。
  那是前朝末帝为避暑修建的离宫。太极宫地势低洼,一到夏季,潮湿闷热,日照不够的角落里爬满湿漉漉的青苔,离宫建在山腰之上,雄伟壮丽,轩敞疏朗,更适宜居住。
  瑶英心里暗暗盘算:等婆罗门药的事情查清楚了,得想办法把谢贵妃挪到离宫去住。
  太极宫太闷热,离是非太近。
  一阵潮湿晨风拂过,凉意透骨,瑶英不禁打了个激灵,拢了拢肩上的月白地折枝番莲夹缬陂巾。
  太监走了出来,请她入内。
  天已经大亮,殿中角落的鎏金灯树上仍然燃着数支蜡烛,李德坐在龙案前翻阅奏章,鬓发苍白,像在幽暗中静静绽放的昙花,周身萦绕着一种幽寂的清华。
  瑶英走上前。
  李德看着案上展开的奏章,道:“再过几天就是佛诞,贵妃不能理事,由太子妃主持佛诞法会。福康公主不日就要下嫁叶鲁酋长,太子妃要为福康公主送嫁,照应不过来,你去协助太子妃主持法会。”
  瑶英怔了怔,她还以为李德叫她来是要问谢贵妃的事。
  李德吩咐完事情,也不在意瑶英是什么反应,挥挥手示意她退下。
  瑶英不想和东宫有什么牵扯,可是她知道李德既然把她当面叫过来嘱咐,就不会允许她找借口推托,只能平静地应了声是,退出内殿。
  宫中品级最高的谢贵妃不能管理宫务,许多典礼都是由太子妃郑璧玉出面打理。佛诞法会的仪式设在麟德殿,经案香盘金佛已经布置好了,郑璧玉怕还有错漏之处,亲自在那边看着宫人洒扫宫室。
  瑶英到了麟德殿,问郑璧玉需要自己做什么。
  郑璧玉含笑道:“不敢让七娘劳累,朝中命妇都会出席这次法会,七娘帮着应酬她们就是帮了我的大忙。”
  瑶英和李玄贞关系尴尬,却从未和郑璧玉起过嫌隙,点点头,道:“阿嫂吩咐便是。”
  郑璧玉确实忙得晕头转向,两人还没说几句话,不断有人进殿找她请示事情。
  瑶英在一旁听了几句,发现他们问的都是福康公主的事,心中暗暗纳罕:郑璧玉在为朱绿芸准备嫁妆。
  许嫁风波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瑶英不动声色。
  回到王府,长史向她禀报:“贵主,福康公主的出降大礼已经定下日子了,就在三个月后。”
  瑶英疑惑地问:“东宫没动静?”
  长史道:“东宫长史送了不少美人画像和金银财宝给叶鲁酋长,劝说叶鲁酋长另娶,酋长没有答应。”
  叶鲁酋长不傻,朱绿芸身份不一般,他既然已经胡搅蛮缠得罪中原王朝了,自然要娶一个分量最重的公主。
  看来朱绿芸这一次自作自受,真的要远嫁草原。
  瑶英仍然觉得不安。
  第二天,谢青送来李仲虔的信。
  瑶英看了哥哥的信,心里感觉踏实了点,连夜写了回信。
  接下来的日子里,京中一片风平浪静。
  郑璧玉知道瑶英不可能踏进东宫一步,有事情找她商量都是请她去麟德殿,态度大方坦然。
  饶是如此,谢青仍然不放心,每天跟在瑶英身边,几乎寸步不离。
  他体格健壮高大,往那里一站,巍峨如山。
  郑璧玉的侍女委婉提出:太子妃是东宫妇,谢青是外男,他应该回避。
  谢青硬邦邦地道:“我是七公主的扈从,绝不离开公主一步。”
  侍女气得倒仰。
  郑璧玉没有说什么,她知道谢青出了名的愚忠,只要李瑶英一声令下,他问都不问一句就会坚决执行,哪怕李瑶英命他自尽,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举刀自刎。
  转眼到了佛诞法会这日。
  瑶英前晚住在宫里,早上天不亮就起身张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