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规划

  搁在房相和吕相,以及别的大臣眼里,这是王铮在和他老丈人胡闹,在发泄心中的闷气。因此,别人都不好插话。
  虽说这是在太极殿上,是正规的场合,王铮应该按规矩来。应该叫‘皇上’,应该尊重皇上。
  可他向来就不是个规矩人,从来也没有规矩过,大家也就见惯不怪了。
  真要是和他讲规矩,那杀他一百次也够了。
  “你这个混账东西,竟敢这么和我说话?”皇上大怒。
  大臣们都在呢!皇上郑成即便是王铮的老丈人,也得有他作为丈人的尊严。
  但是,他说的也是‘我’,而不是‘朕’。
  这也就是说,他这句话,也是和王铮在翁婿吵嘴,同样和君臣的关系无关。
  “谁叫你不靠谱呢!你要别让人给我治病,我要是能跑能跳的,我早就出兵西夏拿下兴庆府了。还会有这次的惨败?那一万将士还会身死?”
  皇上郑成无语了。
  唉!算了,这厮痛惜那一万将士,他心里憋着气,他也是为了大郑,为了朕的社稷江山,朕就不和他计较了。
  王铮的话,让所有大臣也保持了沉默。
  王铮虽然太烦人,虽然太不会说话,虽然总是不按规矩来。但他为国为民的真心,却是绝对不会错的。
  大郑是个言论自由的帝国,有刑不上士大夫的祖训,是华夏数千年来最可爱的皇朝,是让文人士子们感到最幸福的国家。
  而就在这样一个这么好的国家,现在还有一个自古以来,天性最仁孝,对任何人皆是宽厚和善的皇上。
  因此,王铮今日所说的话,并不算过份。
  有例为证,数年前,包正要皇上罢免三司使张佐的职务,理由是张佐的能力太平庸了些,不堪大用。
  可张佐是皇上一个宠妃的伯父,皇上很为难,就委屈求全,想让张佐去当一镇提督。
  包正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皇上理论。
  皇上郑成和包正的意见不合,不接受包正的建议。包正就喷着唾沫星子和他争论不休。
  后来郑成实在是烦了,就扭头就走。可耿直并且认死理的包正不依不饶,上前就一把抓住了皇上郑成的衣袖不让他走。
  两人一番撕扯,只听‘撕拉’一声,皇上龙袍的袖子被包正撕扯烂了。
  包正吓傻了,可忍无可忍的皇上郑成,憋得脸红脖子粗后,却只是说了句:你说理就说理,撕烂了朕的袖子作甚?再做一套龙袍,还得花朕的银钱。
  好吧!仁慈的皇上不介意包正的行为,却很心疼他内努里的钱财。
  皇上郑成一生节俭,他的内努本就不多,还要节省下来带头赈灾抚民,所以他的日子,也总是过的紧巴巴的。
  后来,张佐的三司使被罢免,也终究没去做成提督,包正等御史言官完胜。
  皇上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包正,也成全了很多的忠直大臣。
  因为皇帝仁慈政治清明,才有了大臣们敢想敢做的政治环境。
  他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大臣喷一脸唾沫星子,皇上郑成都很清醒、很民主。
  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留中不发不理不睬。
  但他对提意见者,却也绝不会打击报复,有时甚至还会善加安抚。
  所以说,王铮今日所言属于正常,丝毫也不会惊世骇俗,大家均是司空见惯。
  (注:以上说的皆是事实,不过却是北宋的仁宗皇帝赵祯的事情,此处借用到郑成身上。本书中郑成的设定,也是以宋仁宗为根据。
  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人们喜欢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总是忘却,以“仁”治国的“仁主”。其实,“仁政”,才是政治的最高理想。)
  既然老丈人都不说话了,王铮也不会太过份。他琢磨了半天地图后说道。
  “现今已是二月中旬,西北的寒冷天气,也不会太长久。李昊因气候恶劣暂时退兵,待天气转好,他马上就会卷土重来。我建议,陇西卫可派一支精兵,进入西夏境内骚扰,但绝不可死战。使李昊疲于奔命,延缓他进攻我大郑的时间。至于领兵的将领,我推荐申四申将军。”
  “可行。”陈琦连忙赞同。
  其他大臣都不吭声,不吭声就是默许了。
  “我不是不相信陇西卫的将士,也不是不相信陈柱国和韩庚韩柱国。可战争不是儿戏,我大郑那些精锐的性命最珍贵,我不能任由他们,因为将领的无知指挥而惨死。”
  王铮神情激动,极其悲愤地说。大臣们俱都默然,连皇上也在低着头思索。
  “申将军仅需带三千人马即可,只是在西夏境内骚扰,把李昊的大军,”
  王铮说到这里抬起头,左右看了看。
  皇上知道他是啥意思,连忙摆摆手。
  于是乎,刚才还人头涌动的太极殿,顷刻间就只剩下了十数人。
  主动留下的,皆是朝中重臣,要不就是和战事有关的衙门主官。
  王铮看看可以谈及军机了,这才开口说道。
  “申四把李昊的大军,吸引到洪州或者是龙州附近。然后让陇西卫仅派轻骑,和西夏大军游斗,只要能拖住西夏的大军,别被李昊全歼了就行。然后,另一路兵马,哦!我太累了,让陈相说吧!”
  “王将军歇着吧!”房相连忙说道。
  “把地龙烧旺一点,别把王将军冻着了。”吕相对小李公公说道。
  “给他来壶茶。”皇上吩咐道。
  然后众人看向陈琦,心中充满了疑惑。
  陈琦虽是兵部尚书,可他却是个文人,他会安排战事?
  陈琦作为兵部尚书,他责无旁贷,但他也知道大家的疑惑,就首先解释道。
  “大家勿忧,我说的,非是老夫个人的主意,也皆是大将军的安排。”
  哦!原来如此,是王铮安排的就行。
  然后陈琦走到地图前拿起教鞭,轻咳一声说道。
  “大将军早有安排,待西夏境内天气转暖,我军将士能够适应之时。则一路两千人马,带足十天的干粮饮水,以及尽量多的箭支和霹雳炮。出麟州后横穿毛乌素沙漠,昼伏夜出,直扑兴庆府。”
  大家闻言一愣,心说:仅仅两千人马,就敢直扑西夏的都城兴庆府?王铮这厮想做甚?让那两千将士去送死吗?
  陈琦的教鞭上移,指向蒙辽境内:“我郑军的主要兵力,却是借道蒙辽,自北向南穿越大漠,沿腾格里沙漠的东侧,数千里疾驰,直扑兴庆府。”
  听到这里,众人已是悚然动容。王铮这厮,想作甚?
  “此战的前提是,现今我军混入西夏兴庆府的近千细作,突然发动,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夺下兴州的北门后死守不退。而我军穿越毛乌素沙漠的那两千将士,适时赶到夺门坚守。而我军的主力,也要在不久后即杀到接应。进城后随即消灭或者、是驱赶西夏兵马出城,然后死守兴州。一战夺下西夏的都城,俘虏大部的西夏大臣,和所有李昊的妻妾子女。”
  听到这里,大家都不淡定了。
  “此战最为关键的是,三波人马要算好时刻,绝不能出任何错失。若有任何闪失,则此计必破。我数万将士,就只能在兴州附近打游击了。”
  陈琦此言一出,连皇上带房相和吕相,以及所有的重臣,皆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王铮这个杀神,太姬八狠了。他不动则已,一动就想要了李昊的老命啊!
  假如此计成功,西夏的都城陷落,大部分大臣的妻妾子女,和李昊的所有亲眷,以及绝大部分的皇亲国戚。都将成为郑军的俘虏。
  那么,李昊必会急火攻心失去理智,西夏军的所有将士,也必会投鼠忌器战力大减。
  假如陇西卫趁势出兵,则西夏军必会大败,双方的攻守之势互转,西夏离被灭国也就不远了。
  “不仅如此,大将军还要派一支兵马,从西安州出发,一路斜向东北直插过去,顺着黄河西部急行军,过长城后,沿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从无人区直扑兴州,增援我打下兴州的将士。”
  陈琦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他现在所说的两路兵马,所走的道路,沿途皆无西夏的城池阻隔。
  西夏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城池几乎皆在黄河沿岸修建。而大片大片的沙漠和荒凉的戈壁滩,千里之内几乎皆渺无人烟。
  而王铮的计策,南北两路皆是,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和山区的边缘行进,沿黄河西侧三百里左右,所有人烟稀少的戈壁滩和荒漠前进,就不会受到大批西夏军的拦截。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一下北宋时的西夏地图。兴州,也就是后世银川市的西南、西北以及正西,几乎全是沙漠和戈壁滩,在那个无法打深水井的时代,人烟极为稀少,也没有一座城池。)
  王铮的这个计策太狠毒,一时间把皇上,和众多大臣惊得目瞪口呆,可这还不算完。
  “还有,大将军言道,在兴州被拿下的同时,我大郑的剑南卫、陇西卫和雁山卫,三个卫镇兵马尽出,攻打西夏和我大郑接壤处的各个边城重镇,能打下来就打,打不下来也得使敌军,难以分兵去救援兴州。并且寻找机会,尽量多地消灭西夏的战兵。”
  “而后,有卫戌军和陇西卫的精锐,兵出虾蟆寨,过饮马川,迅速拿下灵州、静州和怀州,与我打下兴州的将士合兵一处。我郑军主力自西夏境内由内向外打,各卫镇自外向内打。大将军说,要么不打,我军还和以前一样,仅凭坚城死守,任西夏猖獗。如果打,就一战灭了西夏,踏平贺兰山,诛杀党项全族,把整个西夏,收归我大郑所有。”
  陈琦的这番话,说的铿锵有力杀气腾腾,随着他手里教鞭的不停移动。
  所有重臣已经感觉到,王铮虽然一直在家治病排毒养病。可王铮歼灭西夏的策略,早已是成竹在胸。
  可陈琦虽然讲的是头头是道,不少重臣却还是心中忐忑。
  此次和西夏的大会战,甚至比上次和蒙辽的大战还要大。
  和蒙辽大打出手,还仅是王铮率领三十万人马,加上雁山卫不多兵力的辅助,就拿下了燕云十六州和另外的五个州。
  可这次不同,这一次是上京的卫戌军一部,和剑南卫、陇西卫,再加上雁山卫。共计三个卫镇的五六十万兵马,同时和西夏大打出手。
  也就是说,此战一开,大郑西南数千里,和西夏接壤的全部边境,将烽火四起,会打成一团乱糟。
  “这么多地方和西夏同时开战,钱粮”
  钟肃还没说完就被陈琦打断了。
  “钟相无须担心,大将军说了,此次大战,亦不需户部再调拨一粒粮草,不花费户部一文钱。”
  钟肃奇道:“怎么可能?让将士们吃风喝沫吗?”
  “不,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前期和西夏的大战不会太久,各个卫镇现存的粮草就已足够,钟相请看,”
  陈琦又把教鞭,指到大郑和西夏的边境一带。
  不是正文:据说从明天下午开始,因为新农村改造,我家的电网,光钎等,全部都要掐断埋入地下,时间至少半个月。电还可能会有,可没网了怎么办?孤独郁闷中。顺便,月底了,求张票票呗!多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