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老舅的想法

  外甥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却是让李龙心思忽然之间就活泛了起来。
  外甥不太了解国棉厂的现状,毕竟这孩子从英国留学了两年,回来之后又是满地球的飞,而且以前全家十个大人有六人在国棉厂上班,每天回来说的也都是厂子里的事情,可现在,家里没有一个人在国棉厂上班了,所以外甥对于国棉厂的现状也仅限于从其他人那里得来的道听途说。
  可外甥不知道,李龙却是对国棉厂的现状极为了解啊。
  这家厂子以前是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到现在已经有整整六十年的历史了。以前红火的时候,国棉厂的职工是整个天衢市居民都羡慕的一群人,工资高、福利好,还有住房分配。可现在,明明市场要比十多年前好很多了,可厂子的情况却是每况愈下。
  厂子鼎盛的时期,整个厂子有接近七千职工,整个厂区内所有车间的设备,都是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运转,工人也是实行四班三运转。生产出来的棉纱和布匹,那都是国家免检产品,供不应求。
  可是现在,偌大的厂子中仅仅剩下不到一千职工还在勉强坚持着,生产出来的纱布就是赔钱卖都没人要,而且厂子现在也彻底被恒丰纺织给托管了。
  要知道现在的恒丰纺织,以前就是天衢第二棉纺厂,俗称“二棉”,那时候可是国棉厂妥妥的小弟,在十多年前,恒丰甚至都没办法开工。
  但真是风水轮流转啊,当年连设备都开不起来的二棉,当年只能在低处仰望高高在上的国棉厂的二棉,如今竟然成为了国棉厂的托管者。而且以前国棉厂很多的精英人员,也大都被逼的从国棉厂辞职,然后转投到二棉的怀抱,为二棉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国棉厂也不是彻底没救了,主要就是因为管理层的缘故,让国棉厂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银行再也不松口子贷款了,以至于设备无法更新换代,生产出来的纱布自然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现在这种奄奄一息的现状。
  李龙很清楚,其实国棉厂还是非常有底蕴的,因为国棉厂别看现在不行了,但国棉厂却是拥有一个巨大的底蕴,那就是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技术工人。
  一个棉纺织厂最关键的技术工种不是纺纱或者织布工人,而是在于车间里的保全工。这些保全工才是一个棉纺厂最根本的技术支撑。
  一个棉纺厂如果拥有一批技术和经验足够强大的保全工,那么这些保全工就能时刻让设备处在一种最佳的状态运行,能够极大的降低纱布出现次品的概率,还能够提升纺机和布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各方面的损耗。
  换而言之,一个棉纺厂的保全工如果足够强大的话,那么这个棉纺厂只要领导不脑残,不偷偷摸摸的往自家捞东西,那么这个棉纺厂就算是想倒闭都困难。
  但可惜的是,天衢国棉厂明明拥有一大批技术和经验都极为强大的保全工,却破天荒的出现了这样诡异的、快要倒闭的局面,这里面的情况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别的李龙不知道,但李龙知道的是,近二十多年来担任国棉厂领导的那些领导,在自己的老家都有属于个人的棉纺织厂,效益还都相当不错。而且一些前任领导的儿女,都依靠倒腾纱布发了大财!
  这是全天衢市都知道的事情,但这些前任领导现在都安安稳稳的活的潇洒......
  可这却苦了那帮从国棉厂成长起来的工人们。不得已,国棉厂很多技术高超的保全工全都被迫从国棉厂辞职,然后自己到南方或者是其他棉纺厂找工作。这其中就连李龙的大姐夫,也就是杨靖的大姨夫也曾经这么做过。
  当年杨靖的大姨夫那可是整个国棉厂响当当的喷气织机技术大拿啊,现在呢?因为岁数大了,没法再从南方干这种体力活了,只能依靠给银行做保安发的那点工资来勉强缴纳养老保险,要不是杨靖从英国发了财,回国之后开起了车行,估计杨靖他大姨夫现在还在给银行做保安呢。
  像杨靖大姨夫这样的人,在国棉厂还有很多。李龙的好几个小学同学,现在就是在南方给私人棉纺织厂打工,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在那些厂子里统统都成为了技术大拿。甚至有一个李龙相当不错的哥们,在一个南方私营企业中凭借着技术做到了专管技术的副总,还有股份呢!
  还有一些保全工被二棉,也就是现在的恒丰挖了过去,结果恒丰的技术力量立刻提升了一大截,出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说,这些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保全工才是一个厂子的底蕴所在。
  而且李龙还知道,这些出去打工的老技术工,对于国棉厂的感情都很深,哪怕是那个在南方做到技术副总的哥们,每次回来聚会喝酒的时候都会大发感慨——如果要是国棉厂能够恢复过来,我保证会立刻回来上班的。
  这哥们这么说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能,是吹牛比,可谁又能知道一个人在远离家乡上千公里的南方飘着,父母老婆孩子朋友都不在身边,吃喝也不习惯,气候也不适应,虽然赚钱不少,可他们就像是无根的浮萍。谁又能了解他们内心的苦呢?
  如果他们年轻二十岁,肯定是不会说这种话的,可这些人大都四十多岁了,这种在外面虽然能赚钱但却无法给他们家的感觉的漂泊,其实才是他们最恐惧的事情啊。
  国棉厂现在的设备虽然早就已经落后了很多,但这些不是问题。国棉厂现在的厂房还不算落后,只要能够找来一笔资金更换设备,然后要是能够再把这些技术工人全都找回来,哪怕是找回来一半,估计国棉厂很快就能起死回生。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先有一笔足够的启动资金。
  想到这里,李龙看了看自己的外甥,有心想说,但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没有吱声。
  老舅的表情杨靖可全都看在眼里了,最终看到老舅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杨靖知道有些话是该自己说而不是让老舅提出来。
  “舅,是不是对刚才我的那个提议动心了?”
  李龙掏出了烟盒,抽出了一根烟点燃,“废话,能不动心吗?如果要是有可能把国棉厂接收过来的话,我还到真想试一试呢。南方的那些私营棉纺织厂一个个的都很红火,我就不信这国棉厂恢复不过来。”
  顿了顿,李龙长出了一口气,“看看二棉吧,以前二棉都已经宣布破产了,结果私人一接手,变成恒丰了,恒丰现在多么红火?我说爷们,你说我要是接手国棉厂的话,能不能也像恒丰的陆总那样,让国棉厂起死回生?”
  杨靖想了想说道:“舅,光凭您自己,您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不过如果您能够找到一些足够有能力帮您的,还有,您得接受我给您的投资,那么国棉厂起死回生不算什么难事。”
  “真的?”
  “嗯,反正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老舅,现代棉纺织行业的起源地您知道是在哪里吗?”
  “呵呵,这个我还就真知道,是在英国,确切的说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大曼联所在的城市。”
  杨靖点了点头,“没错,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驱动的纺纱厂于1781年在曼彻斯特开业,随后,在欧洲工业革命的脉动下,截止到1853年,曼彻斯特一共拥有了不少于108家的棉纺织厂,当时曼彻斯特出产的棉纱和布匹,占据了全球80%的产量,所以曼彻斯特也被命名为‘棉都’!”
  “曼彻斯特的棉纺织行业一直辉煌到二十世纪,但后来,曼彻斯特的棉纺织行业开始衰败,到了1980年,曼彻斯特的最后一家棉纺织厂也彻底关门,曾经兴盛了接近两个世纪的棉纺织行业也彻底离开了曼彻斯特。不过,据我所知的是,在前几年,在原大曼彻斯特的tameside,也就是前tower工厂的旧址上,一座崭新的棉纺织厂重新建立了起来。这家新棉纺织厂采用了德国人生产的卓朗环锭纺纱机,专门生产精梳六十支及其以上的极细紧密棉纱,专打高端棉纱市场,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益。”
  老舅点了点头,“没错,我也听几个哥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目前全球棉纺行业的高端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所以,如果我要是接手国棉厂的话,我肯定也会专门做高端棉纱和布料。高端产品才代表着高额的利润啊。”
  看到老舅确实是动心了,杨靖笑道:“舅,如果您真想做的话,我鼎力支持您!别的不说,先给您来一亿美元的无息贷款怎么样?不够再贷!有了这笔钱,不管是智能环锭纺纱机还是喷气涡流纺纱机,您可以随便换,至于织机这方面,不管是剑杆织机、片梭织机还是喷气、喷水织机,甚至就是多相织机和磁力引纬织机,您也可以随意换!不管是曰本的还是德国的,又或者是意大利和比利时的,只要您相中了,您就可以尽情的购买!怎么样,老舅,外甥这个提议您接收吗?”
  老舅笑眯眯的搓了搓手,看着杨靖说道:“要不咱就试试?”
  杨靖嘿嘿低笑道:“舅,试试就试试!您外甥别的没有,但给您提供足够的资金还是没问题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