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参军

  长安境内,东北三十余里外。
  这是一片开阔区域,有着诸多的村落聚集。村子名叫将军村,之所以名叫将军村,是在西汉时,村子中接连出了几个将军,而后又陆续有人自村子中走出封侯拜将,故而有将军村之名。如今的将军村回流了许多人,人口颇多,足足上百户人,人口约莫六百多人。
  在附近的村落中,将军村都是最大的村子。村子的村正刘昭做事公允,而且是将军村的族老,有很高的威望。在刘昭的治理下,村子凝聚力很高。
  刘昭六十开外的年纪,头发花白,背脊早就已经佝偻,整个人个子不高显得很瘦小。不过其人精神矍铄,而且眼不花耳不聋,身子骨不错。
  早些年大唐和夏国发生冲突,将军村的许多村民都离开家乡讨生活,刘昭却不曾离开,依旧留在了村子中。虽说日子艰难,可好歹熬过来。而且当时诸多村民日子艰难,而刘家是大户,得亏刘昭无偿救助百姓,村子中许多留下的老人熬了过来。
  夏国入主长安后,地方安定,尤其恢复生产时,官府帮助百姓春耕播种,使得将军村也有了生机。刘昭更是安排人去通知离开将军村的村民,让诸多离开的人返回,所以将军村才在短短时间内,有这么多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生机。
  刘家,大厅中。
  刘昭身着一件灰色宽松长袍,端坐在正上方,闭目养神。他这一次,是为了等村子内的主要族老,以及村子中一些主要做决定的人。不多时,就见一众人联袂进入,有年迈的老者,有青壮男子,足足有三十余人进入。
  众人联袂站定,便齐齐向刘昭行礼。
  村子中的人,都敬重刘昭,不仅是因为刘昭是村正,更因为刘昭是长辈,而且刘昭为了将军村的发展毫无私心。刘家虽说是村子的大族,实际上刘家却并非是最富裕的。可是刘家的人,却也是最有出息的。
  刘家许多人,都在外面做官。虽说不曾有大官,但都是些县佐吏,以及一些县主簿之类的,这仰赖于刘昭的教导。
  刘昭听到众人七嘴八舌说话,睁开眼道了声肃静。
  顷刻间,周遭安静下来。
  刘昭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既然人已经到齐,老夫就不再赘言,直接说正事儿。之所以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因为此次秋收已经结束,我们的粮食都收上来了。”
  “这一事情,得感谢朝廷,是皇帝陛下安排军队的士兵,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的来帮助我们收割粮食,所以我们才能在短短时间,把所有的粮食收上来。若非朝廷的军队帮忙,咱们晚收割几日,就得遇到后面接连几日的滂沱大雨。”
  “一旦收割粮食时,遇到了大雨,所有的粮食就得烂在泥地里面。”
  “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
  “如今老夫听闻消息,说皇帝陛下完成秋收后,就即将发兵南下攻打李唐。我们别的不能帮到什么,却能略尽绵薄之力。所以老夫的打算,是希望各家各户,愿意给粮食的就给粮食,毕竟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了,也不缺吃穿了。”
  刘昭说道:“所以各家都捐助粮食,供陛下出兵南下,使得陛下不缺粮食。
  此话一出,许多人纷纷说话。
  都表示赞同的。
  “刘公,我倒是觉得,捐粮不怎么合适。如果此前,皇帝陛下刚到长安时,补给不容易,军队会缺少粮食,我们捐粮自然没有问题。但到了如今,皇帝陛下军屯后,已经不缺粮食,捐粮没多少用。”
  就在此时,一个身着青衣的中年人开口。
  青衣人名叫齐云霄。
  他是将军村私塾的老师,是刘昭请来的,专门教导将军村的孩子。恰是如此,将军村的孩子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刘昭对齐云霄是颇为钦佩的,他开口问道:“齐先生,你认为该怎么做?”
  齐云霄正色道:“如今皇帝陛下即将南下和大唐开战,值此之际,当是好儿郎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我们将军村的儿郎,也自当参与其中,建立功勋,博取出人头地的机会。”
  “遥想昔年将军村祖上,出过三位骠骑大将军、八位骠骑将军、二十五位将军,还有诸多的裨将、偏将、校尉,可谓是祖上荣耀。可到如今,我们将军村虽说也出了不少的人才,但这些人才都不值一提,连最大的一个县令都没有,何谈其他。”
  “如今村子中儿郎众多,又遇到陛下要南下攻打大唐,正是建立功勋的时候。一旦错过了这一机会,等到天下平定,再想建功立业,那就不可能。”
  齐云霄说道:“在下的意思是,愿意前往参军的儿郎,便组织起来,直接赶赴长安,到军营外请求入伍参军,跟着陛下一起攻打大唐。”
  “如此,方有博取功名的机会。”
  “更何况我们村子中的许多人,在刘公的安排下,他们都在私塾中读过书,都是能读书识字的,在军中有优势,毕竟军中都是大头兵,许多人不识字。”
  “这,便是我的建议。”
  齐云霄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诸位是否赞同,那得看诸位怎么想的,毕竟齐某只是一介私塾老师而已。”
  齐云霄说是私塾先生,可他早些年就在将军村,如今已经十多年了。许多人,都是齐云霄教导出来的,他在将军村的威望也颇高。
  刘昭听到后,捋着颌下胡须仔细的思索着,眼中有了一抹意动神色。
  要说给粮食,的确是表达了心意。
  支持了夏国。
  尽了一个夏国子民的义务。
  可如今夏国秋收后,已经不缺粮食。这时候再给粮食,其实不算雪中送炭,只能是锦上添花,所以在这个时候,反倒是鼓励村子中的村民前往参战,才是最好的安排。
  刘昭不曾做出决定,反倒是看向众人,问道:“诸位,你们意下如何?”
  刘昭在村子内有威望。
  但是他却不是独断专横,都会询问众人的意见。实在是遇到重大事情,而众人又争论不断,无法做出决断时,刘昭才会直接决断。
  随着刘昭的询问,一开始时众人当中,没有人愿意说话,都在思索。毕竟村子中的人,大多数都是读过书的,也见过一些世面,所以各自有想法。
  “刘公,我同意齐先生的说法。功名但在马上取,眼下皇帝陛下伐唐不拼一次,咱们将军村可就没有机会了。愿意去的,那就组织起来,我先说,我也愿意前往。”
  说话的是一个二十开外的青年人。
  他直接表态。
  随着青年开口,其余人纷纷开口,绝大多数的人都持赞同意见,赞同村民自愿前往。只有极少数的人开口反对,认为参军有风险。
  刘昭听完众人的意见后,沉声道:“入伍参军,在战场上厮杀,的确有风险。但相应的,也是有机会的。想出人头地,不用命去拼搏,难道等着天上掉馅饼吗?”另外,夏国的军队收士兵一向是严格的,且军中将士的待遇极好。”
  “这一点人所共知。”
  “咱们的人去了,能否被接纳,都还是一个问题。”
  “如果真的能入伍从军,其实是不错的结果。既然赞同的人更多,就没什么好说的,通知整个村子的人,愿意参军的就前往,然后老夫来安排人,带队前往长安。”
  刘昭直接做出了决断。
  众人听到后都不再多言。
  即便有反对的,但因为赞同的人多,如今没有什么好说的。
  事情定下,便各自告辞去准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