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箭在弦上

  安禄山一路向西疾驰,一口气跑了十数里,回望身后并无追兵的迹象,方才松了口气,骂骂咧咧的满嘴都是脏话。
  继续北上,又行了十里地,安禄山与暾欲谷汇合。
  “雄鹰的儿子意外是一条忠狗,实在可恶!”
  不等暾欲谷开口问,安禄山已经忍不住骂了起来。
  在安禄山幼小的心底,安思顺的父亲安波注是一个英雄,高高在上的雄鹰。
  故而在他心底,很希望安思顺能够与他一起奔赴大业,但结果让他失望之极。
  暾欲谷心思何等机警,见安禄山的第一面已经猜出结果了,说道:“阿布思也游说失败了,他不敢背弃朝廷,怕受到裴旻事后算账。”
  安禄山脸色骤变,抽出佩刀猛的凌空一挥,好似将裴旻一刀砍成两段一样,厉声道:“该死的混蛋,又是他,三番四次的坏我好事,最好别落在我手上,我要让他知道人彘是什么滋味……”
  安禄山性格贪婪,永远不会甘于现状,他得到的越多,野心就越大。
  他筹谋多年,反心早已显现。
  但他很清楚,唐王朝势力犹在,哪怕没有裴旻,依旧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安禄山并不急于一时,他可以等,等到朝廷越来越失人心,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
  但是他们在应付监察御史的时候,发现还有一股暗自的力量调查他们,甚至查到了雄武城。
  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作为起事时候的大本营。
  也就是说,他们的反意,已经要暴露了。
  面对这种局面,安禄山也只能选择孤注一掷,亲自找安思顺意图拉拢这位兄弟一起起事。
  安思顺手中的朔方军有六万四千七百人,要是拉拢了朔方军,他成功的可能将会大增。
  暾欲谷也打算利用自己在突厥的威信,试着说服阿布思加入安禄山的反叛大军。
  阿布思聚于漠南,有族部十万众,强行增兵,人人皆兵的他们,也能筹齐五六万的兵马。
  安禄山手中本就聚集了一股不小的力量,再多加十万兵马,他有绝对的信心一举击垮华而不实的唐王朝。
  却不想接连碰壁,心底压抑着怒火,无处发泄。
  暾欲谷也以习惯安禄山喜怒无常的脾性,无视了他的发狂,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以让长安方面的人动手了。依照当前的局面我们还是有胜算的……”
  安禄山铁青着脸,给了身旁亲卫一个眼色,让他通知下去。
  **********
  却说安思顺回到朔方,吩咐麾下兵卒备战,亲自动笔上疏,立表东北张康的反心,并自请入朝,以表事态严重。
  安思顺没有直达天听的权力,书信传到了长安,理所当然的传到了尚书省张九龄的手上。
  张九龄不敢大意,立刻通知了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相。
  五相齐聚,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着张守珪的入朝,长安的文武皆认为东北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可以放心的等西方的战事结束。
  安思顺的书信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一并前往在兴庆宫求见李琰。
  李琰在兴庆殿接见了五人,殿中除了他们五人,还多了一位吉温。
  见到吉温,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人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个吉温,五人都极为反感。
  吉温是洛州河南人,故宰相顼从子,母亲是百济义慈王的曾孙女,他有一个妹妹,正是当今皇帝李琰的爱妃。
  李琰不喜皇后,独宠吉妃,人所共知,甚至动了废皇后的意思,是裴旻压了下来。
  但随着对韦皇后越发的不满,李琰对吉妃的宠爱也越来越重,多次破格提拔吉温。
  韩休引外戚之祸,说破了嘴皮子,都没用,牛脾气上来了,跟李琰死磕起来。
  自古文臣不怕死,敢于跟皇帝硬刚的不在少数,
  韩休是裴旻安排给李琰的帝师,自身也是德高望重,李琰本是优柔寡断,给逼得左右为难,上下不得。
  但后来李琰不知为何突然硬气起来,直接将韩休关进了大狱。
  李琰毕竟是皇帝,原本支持韩休的张九龄、宋璟、源乾曜、李元纮只能选择退一步,将韩休救出来,认可了吉温的存在。
  无人干涉的吉温,凭借李琰的信任提拔,已经是御史中丞了。
  吉温本性阴诡,果于干事,在御史台居然干得不错,只是手段狠辣,颇有当年来俊臣的感觉。
  “陛下,臣等有紧急情况汇报,还请吉中丞规避一二。”
  李祎身为辅政大臣,说话还是有着一阵底气的。
  李琰一阵犹疑,看了吉温一眼,见自己这位大舅子一脸不愿,又想到李亨的话“身为皇帝,理当有自己的威严,对臣下言听计从,与傀儡有何区别?”
  李祎终究不是裴旻,李琰对于裴旻言听计从,对于李祎却缺乏那种亲近感与敬畏。
  想了一想,李琰沉声道:“无妨,都是自己人,叔叔有什么事情,直说罢。”
  李祎只好将安思顺的上疏递给了李琰。
  李琰原本还想装着一副王者风范,一看东北张康意欲造反,瞬间心底一颤,面露惧色,手中奏章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惊呼道:“这张康要反,这可如何是好?”
  吉温闻言,眉头微挑,他的出现,满朝文武没有几人欢迎的,唯独张康派人送了重礼,用心结交,他可不信张康会谋反?此刻说道:“会不会有假?据臣所知,张康对朝廷忠心耿耿,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焉能造反?”
  李琰也强压着惶恐,说道:“这些都是安思顺的一人之言,他没有证据,只靠着片面话语,不能断定张康谋反。也许是同僚相互攻讦也不一定……”
  李祎沉声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臣觉得,理当做好应对准备,另外将安思顺召入长安,亲自听他陈述。朝廷也要做好应对措施,避免真有其事。”
  王晙、杜暹一并道:“臣附议!”
  源乾曜、李元纮也认可了李祎的应对方式。
  李琰见庙堂诸相一致同意,本能的选择了顺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